盛光考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標本流各因素對臨床血液檢驗結果客觀有效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1月——2019年5月間在我院檢驗科進行血液檢驗的240名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20名,對照組分析前予以一般的標本流操作管理,觀察組實施嚴格的、規范化的標本流操作管理,比較兩組檢驗結果。結果:觀察組血液標本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實際不符合率為1.67%,對照組為7.5%,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結論:分析前實施嚴格規范的標本流操作管理,能顯著降低血液標本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實際的不符合率,為疾病的診療提供客觀有效的檢驗結果。
【關鍵詞】標本流;檢驗結果;客觀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11-02
臨床血液檢驗結果的客觀有效性,對于疾病的診療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1];患者的準備、標本的采集、保存、輸送和分析前的即“標本流”管理對血液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起著首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實施嚴格規范的標本流管理,能顯著降低血液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實際不符合率[2],客觀有效地反應患者的實際情況。文章就2016年1月——2019年5月間在我院檢驗科進行血液檢驗的240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間在我院進行血液檢驗的2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20例,對照組男65例、女55例,年齡21—70歲平均(46.5+4.3歲),觀察組男66例、女54例,年齡20—69歲,平均(46.3+4.1歲)。對照組血常規29例,凝血四項22例,血生化69例;觀察組血常規30例,凝血四項20例,血生化7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分析前血液標本采集除告知患者是否需空腹外,不做特別要求。
1.2.2觀察組對分析前標本流各環節實施嚴格的規范化的操作管理。(1)臨床實驗室應向臨床科室提供《檢驗標本采集手冊》,患者必須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做好血液標本采集前的準備工作:1)血生化項目檢驗前患者需空腹10—12h,但也不應超過16h,否則可引起蛋白質、血糖等升高,膽紅素、血肌酐、尿酸等升高。檢查前1—3天應避免攝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高核酸類食物,避免飲酒、飲用咖啡,避免應用對結果有影響的藥物,以免引起相關項目結果異常。2)情緒緊張、激動可使血Hb、WBC、兒茶酚胺、皮質醇、血糖等升高,劇烈運動可使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以及ALT、AST、LDH、CK等一過性升高,患者應在檢查前24h予以避免,在心情平靜、休息狀態下采集血液標本[3]。(2)做好血液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1)血液標本采集最佳時間的選擇,一般晨起空腹采集,門診病人上午9時前采集,可以盡可能減少晝夜節律、運動和飲食帶來的影響,某些疾病應選擇最有診斷價值時間和陽性率最高的時間采血。2)血液采集中的質量控制:a、皮膚毛細血管采血,采集左手無名指指端內側血液,嬰幼兒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內外側血液,采血部位皮膚應完整無燒傷、凍傷、發紺或炎癥,采血時應先按摩采血部位,使局部自然充血,針刺2~3mm,如血流不暢切勿用力擠壓,以免混入組織液,影響結果準確性。b、靜脈真空采血,常選用肘部靜脈、手背靜脈、內踝靜脈或股靜脈,小兒可采頸外靜脈采集過程中應注意幾個問題:a、患者應采取坐位、臥位或半臥位,以防直立時有效濾過壓增高,血液濃縮,細胞及大分子物質相對增高5%。b、壓脈帶結扎不能過緊,壓迫時間不能超過1分鐘,防止因壓迫導致靜脈擴張淤血,導致血液濃縮和多種成分發生改變。c、防止標本溶血,引起標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穿刺前消毒乙醇未干;穿刺部位不準確,針尖在靜脈中探來探去,造成血腫或溶血;壓脈帶結扎過久,淤血過久;抽血時負壓過大速度太快,血液注入試管時未取下針頭或用力過猛;抗凝血混合時,震蕩力量過大;負壓管采血時血液沒有沿管壁流下,而是直沖管底,產生大量泡沫;真空管采血量不足、負壓過大引起溶血。以上因素都應引起高度重視,予以避免。3)血液標本的輸送和驗收:a血液標本采集后應有專人及時輸送,不能超過原始標本在室溫中的穩定時間(含檢驗前處理時間),輸送途中要保證標本的安全性,防止過度震蕩,防止標本容器破損污染、水分蒸發,防止標本唯一性標志丟失和混淆。B標本送至實驗室后應有專人驗收,對唯一性標志錯誤或不能辨認的、標本容器錯誤或破損的、溶血標本或脂血嚴重的標本、抗凝血中有凝塊或抗凝不符合標準的、標本量不足等不合格標本嚴格予以拒收。4)實驗室對原始標本分析前預處理時,放置溫度不能過低和過高,應及時進行檢驗分析,標本離心時離心力不能過大速度不能過快,時間不能過長,防止標本溶血。
2結果
120例觀察組血液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實際不符合2例,占比1.67%,對照組9例占比7.5%.
3討論
臨床血液檢驗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對于患者疾病的診療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血液標本的客觀性、真實性對于檢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性起著首要的決定性的作用[4];有研究表明臨床醫師反應的不滿意的檢驗結果病例中有70—80%可追溯到分析前“標本流”各因素中,標本采集前患者的準備、精神狀況、劇烈運動,采血時患者的體位、采集時間的選擇、壓脈帶的使用、標本不正確的采集和處理導致溶血、標本輸送和驗收不符合要求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患者血液標本的客觀有效性,從而影響到檢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性,應引起廣大檢驗及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5]。
參考文獻
[1]何仁豐.影響臨床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8):25-26.
[2]唐曉茹.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4):121-123.
[3]李亞菊,張晨,陳錕.分析前因素對血乳酸檢測結果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z2):78-79.
[4]金勇,劉桂芳,余小平.白血病患者標本應用微柱凝膠法檢測血型影響因素的探討[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8,8(2):45-47.
[5]王廣進,徐曉琳,尹海珊.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的原因及對策探討[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9,10(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