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摘 要】 目的:采用鳥巢式、袋鼠式兩種護理方式對100例新生兒患者進行照護,對比兩種方法臨床效果,以期為早產兒臨床護理提供指導依據。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新生兒病區的早產兒100例,采用歷史對照法,將2017年50例早產兒采用鳥巢式護理為觀察組,2018年50例患兒為對照組采用袋鼠式護理,比較兩組早產兒的體質量、進奶量、胃管及血管導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早產兒在體量、進奶量、胃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及母乳喂養率均優于對照組(P< 0.05)。結論:袋鼠式護理較鳥巢式護理能夠縮短早產兒胃管及血管導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改善喂養情況,增加患兒體質量,減少并發癥,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 袋鼠式護理 ;鳥巢式護理;早產兒喂養;母乳喂養
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又稱為皮膚接觸護理(skin-to-skin care,SSC),是指新生兒母(父)親以類似袋鼠等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將新生兒直立式貼在母(父)親胸口,提供新生兒所需溫暖及安全感,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主要針對早產兒的護理方式 [1]。2016 年新生兒早期基本保?。╡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 EENC)技術引入我 國,并于 2018 年被納入國家《健康兒童行動計劃(2018—2020 年)》。EENC 的核心干預措施之一是對早產兒實施 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 KMC)[2]。目前國內開展較少,僅有17% 的醫院實施 KMC[3]。鳥巢式護理是近年來產生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應用日趨廣泛,鳥巢式護理是模擬了子宮的環境,降低了新生兒對外界的不安全感,在穩定各項生命體征指標的同時還可以對新生兒的 呼吸頻率、睡眠功能起到改善的效果,從而促進新生兒的新陳代謝功能[4]。本研究對袋鼠式護理與鳥巢式護理進行比較研究,通過早產兒成長發育、母乳喂養率等指標判定,為臨床早產兒護理提供依據。
1 一般資料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兒科早產兒100例,胎齡<32周早產兒納入研究。納入標準:(1)胎齡<32周,體重<1800克;(2)院內出生。排除標準:(1)病情危重或家庭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工作的;(2)母親有傳染性疾病、吸毒史或者其他喂養禁忌證患者。
分組:方便取樣法。將2017年1-12月50例患兒作為鳥巢式護理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胎齡(31.8±2.4)周;出生體重850-1203g;Apgar評分5-9分;分娩方式:剖宮產38例,順產12例。將2017年1-12月50例患兒作為袋鼠式護理組, 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胎齡(31.6±1.5)周;出生體重883-1183g;Apgar評分6-8分,分娩方式:剖宮產33例,順產17例;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歷史觀察組采用鳥巢式護理 具體為:將消過毒的浴巾環繞在新生兒身體四周,降低環境溫度波動幅度,從而減 少散熱。將浴巾卷成一個橢圓形“鳥巢狀”,長度與新生兒身體 長度一致,寬與新生兒肩寬一致,枕在接口處,讓新生兒蜷臥在 “鳥巢”內,即四肢靠近身體整體呈屈曲狀態。
1.2.2 對照組袋鼠式護理
在鳥巢式護理基礎上,加入袋鼠式護理措施[1]。具體為:①由醫生進行評估病情,病情穩定的早產兒實施該護理。實施前要充分評估父母準備度,包括情感與喂養意愿,父母健康程度,物資準備、環境等。需為新生兒和產婦營造安靜、溫馨、舒適的病 室環境,注意保護產婦隱私,避免強光、噪音等外源性因素造成 的刺激,保持室內適宜溫濕度,可通過放音樂的方式營造輕松氛圍。
②新生兒裸體(除帽子和尿布)在母親胸前,呈平行或半傾斜位,每天在母親胸前的時間≥1 h。首先由接受培訓后的新生兒護士組成袋鼠式護理小組,實施前由護士指導母親取舒適體位并穿著前面開口衣衫,用一只手托住新生兒的前頸部,另一只手支撐新生兒臀部置于俯臥位防止其下滑,嬰兒盡量裸體與母親皮膚對皮膚,胸對胸緊密接觸,同時做好母親與新生兒保溫工作,如披蓋薄被或浴巾,鼓勵和引導母親在實施過程中與新生兒進行語言交流。
③母親身體不允許時,可由父親代替。充分評估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或者嘗試床旁加奶,非營養性吸吮前,一定先讓母親排空乳房,以免噴乳反射造成嗆咳窒息。兩組實施階段,早產兒一旦發生病情變化,立即停止鳥巢及袋鼠式護理,并做好家長安撫工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生長發育指標,測量生后2周、4周體重,進奶量、胃管留置時間、出箱時間及母乳喂養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描述,兩組母乳喂養率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新生兒體重變化、母乳喂養成功率、血氧飽和度、胃管留置時間、血管導管留置時間等指標數據的對比,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組新生兒,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1 袋鼠式護理促進新生兒胃腸道功能 本研究中袋鼠式護理組出生后4周體重、喂奶量明顯高于較鳥巢式護理組,且胃管留置時間更短。證明,袋鼠式護理能促進胃腸功能,這與李秀蘭研究一致[4]。目前,鳥巢式護理是國內多家醫院早產護理常規,明顯優于臨床常規護理模式[5],在護理過程中鳥巢周圍的絨布較為柔軟,與胎盤、子宮組織類似,早產兒舒適度較高且鳥巢中四肢靠近身體中線,呈現為蜷曲狀態,有利于維持早產兒生理及肢體活動的穩定,促進手頭互動、吸吮手指等活動。在此基礎上,袋鼠式護理還增加了母親或父親與新生兒肢體接觸,有利于讓父母盡快進入照護嬰兒角色,還能促進早產兒情商智商的發育[6]。袋鼠式護理可通過母嬰間直接、持續的皮膚接觸,對患兒皮膚感受器實施有效刺激,緩解患兒神經緊張性,改善患兒對宮外環境的應激能力,增加患兒安全感,降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興奮性,有助于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穩定、改善睡眠質量,從而增加生長激素分泌,促進糖原和蛋白質生成代謝,且能加速胰島素和胃泌素分泌,增強胃腸蠕動,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同時,在護理過程中患兒母親可進行哺乳,能夠補充患兒機體所需維生素、乳糖、鐵等營養物質,改善營養狀況,從而促進患兒體格發育,縮短住院時間[7]。
3.2 袋鼠式護理能提高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 研究顯示,袋鼠式護理較鳥巢式護理將母乳喂養成功率從47.37%提高至71.05%,美國學者研究發現母乳喂養(母乳占總喂養量的比例大于95%)的早產兒更早達到完全腸內營養,母乳較配方奶易消化吸收,促進腸道動力[8]。母親與嬰兒之間聯系,促進新生兒母乳喂養過程中的含接,保障母乳喂養有效性,是一種科學且高效的健康干預方式,充分滿足現代醫學理念中關于母乳喂養的需求[9]。
3.3 袋鼠式護理減少出箱時間,減少并發癥,促進母嬰間的聯系以及家庭功能的完整 本研究顯示,袋鼠式護理組出箱時間較鳥巢式減少了3.8±0.6天。在實施時,兩組均提供隱私、溫暖環境支持,并取得家屬認可。為保證嬰兒的溫暖和舒適,袋鼠式護理接觸時間從1小時開始逐步延長,回到溫箱內仍然是鳥巢式護理。接觸時要觀察母親的活動和耐受情況,快結束時,記錄將嬰兒放回暖箱的方式和時間。記錄嬰兒整個過程是否耐受。在母嬰接觸前后及每班均需記錄患兒暖箱內活動情況。觀察發現實施袋鼠式護理后新生兒哭鬧現象明顯減少,這與出箱時間縮短有關。分析認為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溫暖與安全,改善其行為狀態、母親與嬰兒緊密接觸能產生令人愉悅的觸覺刺激,可喚起母親縮宮素釋放,縮宮素可調節嬰兒母親的神經系統變化,母親幸福感和滿意度提高,產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明顯減少。對早產兒來說,在袋鼠式護理期間母親的心音、有節奏的呼吸,對早產兒的聽覺、觸覺、前庭和熱感覺系統產生溫和刺激,這些刺激可能對早產兒起到鎮靜作用,使其生理參數穩定并刺激神經體液反應,在促進早產兒心理發育,改善早產兒兒的遠期神經行為發育上有顯著影響[10-11]。
本研究顯示袋鼠式護理與鳥巢式護理對穩定早產兒生理功能均有積極作用,但在鳥巢式基礎上增加袋鼠式護理,更能促進體重增長,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親子交流及父母角色適應,為早產兒出院后的家庭照護提前做好準備。本研究局限為開展時間較短,對于早產兒有無其他并發癥減少,還有待長時間大樣本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夏蕓 , 徐韜. 世界衛生組織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的理論與實踐 [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 ,2017,20(9):689-691.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7.09.014
[2] 衛生健康委. 關于印發母嬰安全行動計劃 (2018-2020 年) 和健康兒童行動計劃 (2018-2020 年) 的通知 (國衛婦幼 發 [2018]9 號)[EB].(2018-04-27)[2019-03-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27474.htm
[3] 胡建新,李萍,劉明秀.袋鼠式護理促進新生兒母乳喂養的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5):9-13.
[4] 李秀蘭,吳艷,鐘曉云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母乳喂養促進策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51(4):711-715.
[5] 喬靜. 鳥巢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護理的效果分析 [J]. 遼寧醫學雜 志,2018,32(5):53-55.
[6] 吳陸萍胡小黎孫慧連,參與袋鼠式護理的早產兒父親情感體驗的質性研究。中華護理教育2019年3月第16卷第3期.211-214
[7] 奚小萍. 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喂養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4):101-102.
[8] Cortez J,Makker K,Kraemer DF,et a1.Matemal milk feedhlgs reduce sepsis,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improve outcomes of premature infants[J].J Perinatol,2017,38(1):71—74.
[9] 李海苗,林嫦梅,王亞男,等.新生兒雙側早吸吮與單側早吸吮對產 婦泌乳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3):1795 -1797.
任志剛.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喂養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0):7337-7338.
[10] 王丹華.母乳喂養奠定良好的生命開端[M].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9,7(22):433-435
[11] 唐英姿,盧雅熙.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臨床護理應用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6,37(12):3046—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