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午申 臧慶輝 王志平


【摘要】目的:研究樹脂嵌體和瓷嵌體修復牙體缺損的邊緣微滲漏對比。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8年10月的完整離體牙齒84顆,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顆。對照組采用樹脂嵌體修復,觀察組采用瓷嵌體修復。通過對口腔環境冷熱疲勞的模擬實驗,比較兩組發生微滲漏的分級情況和深度情況。結果:觀察組微滲漏0級14.29%、1級47.62%、2級33.33%、3級4.76%,對照組微滲漏0級0.00%、1級14.29%、2級61.90%、3級23.81%,觀察組微滲漏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微滲漏深度(0.55±0.06)mm,低于對照組的(1.38±0.09)mm,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牙體缺損的治療中,采用瓷嵌體修復的方法,發生微滲漏的情況比樹脂嵌體更輕,微滲漏深度更小,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樹脂嵌體;瓷嵌體;牙體缺損;邊緣微滲漏
【中圖分類號】R78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46-02
在牙體缺損的治療中,通常采用嵌體修復的方法,使用修復體嵌入牙內,對牙體形態功能等進行修復[1]。目前常用的嵌體類型包括樹脂嵌體、瓷嵌體等類型,均可取得較好的修復效果,但是往往都會發生微滲漏的情況。因此,臨床上對于治療效果的判斷,通常將微滲漏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微滲漏指的是嵌體材料和缺損牙體剩余組織之間的危險縫隙,能夠對牙體和嵌體之間的密合程度加以判斷。微滲漏可能引起繼發齲病、嵌體松動脫落、牙髓炎等并發癥,進而導致治療失敗[2]。因此,對于不同嵌體修復方法,應當通過微滲漏判斷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文選取2018年10月-2018年10月的完整離體牙齒84顆,研究了樹脂嵌體和瓷嵌體修復牙體缺損的邊緣微滲漏對比。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8年10月的完整離體牙齒84顆,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顆。
納入標準:均為普通完整離體牙齒,將牙表面軟組織及牙石取出,并使用0.9%氯化鈉溶液浸泡保存,在30d內完成實驗。
排除標準:合并齲壞的牙齒,有牙齒缺損的牙齒,有填充物的牙齒。
1.2方法
實驗器材使用超瓷聚合樹脂、Ceramage聚合瓷,樹脂水門汀、體視顯微鏡、模擬口腔環境實驗儀,印模材料、超硬石膏等。對照組使用樹脂嵌體修復,觀察組使用瓷嵌體修復。根據嵌體備洞標準,對鄰牙合Ⅱ類洞進行制作,備洞寬度為頰舌徑的三分之一,洞深在2.5mm以內,齦壁在2mm以內,在齦壁2mm位置洞壁向外擴展2°-5°。
兩組均使用間接修復方法制作嵌體,先對印模獲取,使用超硬石膏灌注成型,然后在模型上對兩組離體牙嵌體進行制作。制作過程中,要確保石膏模型不存在氣泡。在石膏木星涂抹分離劑,并自然風干。使用超聲清洗機處理離體牙及兩組嵌體,使用95%酒精進行10min清洗,將表面殘留的油脂及其它物質清除。在常溫下吹干,使用樹脂水門汀粘結固定,40N加壓10min,將多余的樹脂水門汀清除,采取光照固化和逐級拋光處理。
完成修復后,進行冷熱疲勞實驗。使用烤熔蠟片,封閉兩組嵌體修復完成離體牙根尖孔,使用0.9%氯化鈉溶液,在37℃條件下放置24g。使用模擬口腔環境實驗儀進行冷熱疲勞實驗。分別在5℃、55℃的水浴箱內放置,每次1min,交替循環150次。然后使用2%甲基藍溶液,在37℃下放置72h。使用流動水沖洗干凈,在陰涼處自然風干。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發生微滲漏的分級情況和深度情況。微滲漏情況采用染色實驗判定,用體視顯微鏡觀察,分級標準為:0級,牙齒切口周圍無滲漏,染料未滲入;1級,染料在釉質壁上少量滲入,低于釉質壁50%;2級,染料在釉質壁上少量滲入,高于釉質壁50%,未到達髓壁;3級染料嚴重滲入且到達髓壁內。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微滲漏分級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微滲漏0級14.29%、1級47.62%、2級33.33%、3級4.76%,對照組微滲漏0級0.00%、1級14.29%、2級61.90%、3級23.81%,觀察組微滲漏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
2.2兩組微滲漏深度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微滲漏深度(0.55±0.06)mm,低于對照組的(1.38±0.09)mm,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牙齒缺損是一種常見的牙科疾病,主要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牙體應組織外形結構等發生不同程度損壞,牙齒正常生理解剖形態喪失,從而使牙齒形態、咬合、鄰接關系等受到影響[3]。很多因素均可能引起牙體缺損,如齲病、酸蝕、外傷、楔形缺損、發育畸形、磨損等。其中齲病作為多見,是由于細菌分解牙體有機物,或引起應組織脫礦,進而產生牙體變色、軟化、脫鈣、齲洞等表現。隨著病情進展還可能發展為牙髓炎、牙髓充血、根尖周炎等疾病。牙體缺損容易引起較多的并發張,對咬合效率產生阻礙,同時存在旁側咀嚼的情況,導致患者口頜系統受到影響[4]。同時,對于鄰接關系會有較大損傷,導致食物殘留,增加發生牙周炎、牙齦炎的風險。如果缺損嚴重,到達牙本質層或牙髓,會對牙髓產生較強刺進,進而引起牙髓壞死、根尖周病等。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嵌體修復的方法治療牙體缺損,使用合適的嵌體置入牙體缺損部位,使牙齒正常形態及功能得到修復。以往采用的復合樹脂嵌體,使用復合液體樹脂制作嵌體固塊,然后放入牙體缺損備洞中粘合。實驗中使用石膏模型制作樹脂嵌體,能夠避免口腔中樹脂的聚合收縮現象,使牙體及樹脂嵌體密合度得到提升,同時可進行高強度拋光處理[5]。采用超瓷聚合樹脂制作嵌體,方法過程都比金屬嵌體更佳,能夠使治療時間縮短,同時顏色也更接近正常牙齒。不過樹脂嵌體和牙體組織的密合性有限,可能出現明顯的邊緣微滲漏顯像,進而導致嵌體脫落、邊緣著色、修復體活動等情況。另外,樹脂嵌體、牙釉質、牙本質之間有不同的熱脹系數,因此如果溫度變化,樹脂嵌體及牙體應組織會有應力出現,對二者之間的緊密性產生影響。
口腔中容易引起嵌體邊緣微滲漏的原因主要有唾液、淀粉酶、酸堿物質等影響,進入并停留在牙體組織和嵌體之間,逐漸形成危險縫隙。當前的粘結技術可填補微小縫隙,使用多種方法粘連牙體及嵌體。例如常用的方法包括機械力、粘結力、物理吸附力、化學粘合力等。瓷嵌體是一種比較先進的修復材料,主要是使用Ceramage聚合瓷制作,其邊緣適合性和耐磨損性都更為理想,形態顏色也更加接近正常牙齒,作為嵌體材料應用效果更為理想[6]。經本文研究發現,使用瓷嵌體修復牙體缺損,發生邊緣微滲漏的程度明顯低于樹脂嵌體,同時微滲漏深度也更小,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瓷嵌體在牙體缺損的修復治療中,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在牙體缺損的治療中,采用瓷嵌體修復的方法,發生微滲漏的情況比樹脂嵌體更輕,微滲漏深度更小,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參考文獻
[1]賈爽,陳棟,李家,等.everStick高強纖維樹脂貼面與瓷貼面邊緣微滲漏的對比研究[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6,17(5):267-270.
[2]徐革英,李冬梅.Dialogvario嵌體修復和e-max鑄瓷嵌體用于牙鄰面牙體缺損的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28):90-93.
[3]肖云鶴,劉洋,王行,等.三種不同固位形式嵌體冠修復短冠磨牙的微滲漏對比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5,18(6):221-222.
[4]吳靜,謝偉麗.樹脂嵌體和瓷嵌體修復牙體缺損的邊緣微滲漏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9):2417-2418.
[5]張磊.全酸蝕牙本質粘結劑不同固化方式對Ceramage聚合瓷嵌體微滲漏的影響[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5,17(1):34-36.
[6]楊文麗,甘抗,介艷巧,等.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作納米復合物陶瓷嵌體邊緣微滲漏的研究[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9,20(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