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 郭愛蓮

【摘要】目的:探討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4例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7例。對照組患者將采用有創呼吸機序貫治療,實驗組患者將采用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結果:通過在臨床中對兩組患者的對比發現,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脫機時間為(5.7±1.39)d,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脫機時間為(4.1±1.20)d,實驗組患者的脫機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后血氣指標各項值均有明顯改善,但實驗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各項值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52%(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41%(2),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對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使用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均有療效。但對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能對患者有更為良好的療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縮短患者脫機時間,使患者耐受性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51-01
呼吸衰竭是因為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肺通氣或換氣功能的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臨床綜合征。呼吸衰竭往往是COPD常見的合并癥,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通常都伴有淡漠、嗜睡和昏迷等情況,而在臨床中機械通氣是對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最為有效的方法,分為有創呼吸機和無創呼吸機兩種治療方法,兩種方法對患者療效和影響存在差異。因此我院選擇54例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4例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7例。所有患者均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5.3±7.2)歲;實驗組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4.8±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將采用有創呼吸機序貫治療,方法如下:結合患者的病情給予FiO2吸入,并根據患者的情況對吸入時間進行合理的調整,通過X線檢測發現明顯吸收后,對SIMV頻率和PSV降到6cmH2O左右,在穩定后進行實施脫機拔管操作,等待患者病情好轉后進行合適的參數調整直到撤機。實驗組患者將采用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方法如下:結合患者在臨床上呼吸情況,對壓力水平和氧流量調節,保障患者的呼吸情況、PaO2和PaCO2位于合理范圍,最后間斷延長停機到撤機。
1.3統計學方法
通過對患者的研究和臨床資料統計,統一將數據歸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運用x的平方比較進行計數資料比較,以(%)表示,如P<0.05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脫機時間和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脫機時間為(5.7±1.39)d,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脫機時間為(4.1±1.20)d;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52%(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41%(2)。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3討論
在臨床中針對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有創呼吸機主要是針對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癥的糾正,但對人體會有一定的創傷。而通過臨床的對比無創呼吸機對患者的療效更為良好。
綜上所述,在臨床對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使用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均有療效。但對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能對患者有更為良好的療效,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縮短患者脫機時間,使患者耐受性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朱繞齊.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重癥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中外醫療,2017,v.36(36):77-78+81.
[2]吳遠先.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6(16):48-49.
[3]張雪彥,趙曄.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2(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