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秦芹,廖佳,王雅琴,張麗平,劉曉琴,李強,戴維
患者,女,27歲。因“產后體檢發現白細胞降低伴發熱、盜汗1月余”于2015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產后3個月體檢發現白細胞降低,伴發熱、盜汗,體溫最高38℃。查體:雙上肢、頸部、胸部皮膚多發皮疹及皮屑。胸部增強CT:前中縱隔旁多發不規則腫物,最大者約5.3 cm×6.5 cm(圖1A)。11月24日行胸腔鏡下縱隔占位活檢術,術后病理:B2型胸腺瘤。12月1日行CAP方案(環磷酰胺+表柔比星+順鉑)化療2周期,療效評價為穩定。遂于2016年1月14日更換為PC(培美曲塞+順鉑)方案化療1周期,腫瘤縮小為3.0 cm×3.4 cm,療效評價為部分緩解。患者皮膚損害進行性加重,全身皮膚彌漫性紅腫脫屑,散在皸裂破潰(圖2A、B),口角閉合不全,關節活動受限,臥床,不能行走。經多學科團隊(MDT)會診考慮患者皮損嚴重,暫無手術指征,給予潑尼松片及丙種球蛋白治療。后皮膚病變活檢結果顯示,皮膚組織呈苔蘚皮樣改變,可見鱗狀上皮棘層松解,符合副腫瘤性天皰瘡(圖3)。3月30日胸部CT:前縱隔內病變較前縮小,最大者約1.8 cm×2.6 cm(圖1B)。查體:皮損稍好轉,脫屑、皸裂破潰減少,但仍不能行走。4月7日行胸腺瘤擴大姑息性切除術,術中殘留少部分病變予銀夾標記。術后病理:B3型胸腺瘤。術后皮損進一步好轉(圖2C、D),四肢關節可活動,步行出院。
5月13日行術后PC方案化療2周期。8月21日術后放療,劑量60 Gy/30次。2018年8月20日復查胸部CT:前縱隔可見軟組織稍增厚。右側葉間胸膜、側胸膜及膈胸膜區多個斑點小結節,最大者直徑約0.7 cm,傾向轉移。未治療,繼續隨訪CT。目前病變穩定,皮膚完全正常。
討 論副腫瘤性天皰瘡(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PNP)是與腫瘤并發,以全身皮膚和黏膜糜爛為特征性表現的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疾病,屬于少見的副腫瘤綜合征。胸腺瘤合并PNP在臨床上少見,多為中青年,若及時、有效地治療,預后多較佳[1-7]。
在診斷方面,對于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皮疹,應及時行全身性檢查明確潛在的腫瘤病變,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PNP多合并淋巴瘤、Castleman病等[8],合并胸腺瘤少見。若懷疑PNP,應及時行皮膚活檢明確病理診斷,避免誤診為其他大皰類疾病而延誤治療[5-6]。在治療方面,MDT會診是確定該類疾病最佳治療方案和治療時機的關鍵;因該病診治過程復雜,涉及對腫瘤和自身免疫反應的治療,需多個科室協同進行。手術治療是病情長期緩解的關鍵,該病例即使為腫瘤姑息性切除,病情亦明顯好轉,與文獻報道一致[1-3, 5-7]。手術時機需綜合考慮患者的腫瘤、皮損和一般情況,該病例在化療后腫瘤明顯縮小,皮損和一般情況好轉時手術,術后恢復順利。因該病的皮損累及全身,患者說話困難,嚴重時需長期臥床,且治療過程長,預后不確定,尤其需要注意兩方面[7]:一是定期進行患者心理疏導,以增強其信心;二是避免皮膚感染,以免發生膿毒血癥而危及生命。后者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注意無菌操作,保持皮膚和環境清潔,注意臥床期間的皮膚護理,選擇中心靜脈導管進行輸液并加強導管維護等。

注:A. 入院CT示前中縱隔旁多發不規則腫物;B.3月30日CT示前中縱隔病變較前縮小

注:A、B. 術前化療3周期后,皮損加重,全身皮膚彌漫性紅腫脫屑、散在皸裂破潰;C、D.手術后20 d,皮損進一步好轉

圖3 皮膚組織病理檢查結果(HE染色,×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