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進,俞梁英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高職院校承擔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為地方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高技能人才培養必須以現代學徒制的模式實施,學校、企業、教師、師傅的四方合力,最終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基本素質培養、核心技能訓練、企業實踐歷練”3個階段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1],同時將職業素養、專業理論學習、綜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培養學生,為即將進入企業成為員工零距離對接,實現學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確立典型崗位,學生真實參加企業真實產品生產加工,師徒結對,強化對企業帶徒師傅的考核。師傅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實習指導,學生做好頂崗實習日志記載,強化實習工作過程考核[2]。學校、企業、教師、師傅共同完成學生“識崗、跟崗、輪崗、頂崗”4 個階段學習,實現教學與一線崗位需求對接,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并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準職業人。
企業將典型崗位所需要核心技能嵌入教學過程,提供技能培訓標準及相關核心技能,打造一張學校的特色名片,將專業高度提升一個臺階,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內獲得高質量的實際技能,同時發揮對外輻射功能,實現優質實訓室資源共享。再將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引進校園,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為實踐課程提供教學支持。
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培養學生,將企業真實崗位生產過程和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3],融通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創新構建了“雙主體”實踐教學體系,校企“雙主體”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將生產與教學有機相結合,通過校企共同實施“識崗、跟崗、輪崗、頂崗”4 個實踐教學階段,解決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兩張皮”問題,學生進入企業成為員工零距離對接。結合“產教結合,學崗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技術學院與蘇州萊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構建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應用電子專業實踐教學體系[4],如圖1所示。
構建授課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課程體系。從企業典型崗位出發,以現代學徒制整合課程體系[5],將崗位核心能力融入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動手實操能力[6]。從課堂教學擴展開來,延伸到企業,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將理論知識、前沿知識跟真實產品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7]。最終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深入地將企業需求的生產性崗位技能引入教學體系;進行“真刀真槍”的鍛煉,當實踐技能培養達不到企業要求,頂崗實習后,通過企業二次培訓適應生產要求[8]。通過校企師資互配解決實踐教學過程中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度不夠等問題。

圖1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實踐教學體系框架
課程體系建設企業首崗,結合崗位遷移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引進企業先進的職工培訓體系,編制符合職業規范和現代企業崗位標準和用人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首崗所需要核心能力等實踐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更新并新增實訓項目課程,實現智慧化教學,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
預留教師工位以及學生實習實訓工位,以師徒結對的方式開展生產性實訓活動,實施精英式教學,主要為競賽項目及畢業設計等專項研發項目提供服務。同時,根據研發類目不同劃分為產品(定制)研發中心、產品(改進)研發中心、產品集成(開發)設計中心。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承“明德尚學、強能善技”的校訓與蘇州萊克核心企業文化融合,把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培養。實踐教學環境按照企業標準布置,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根據企業要求安排課程、授課教師、課程內容,按企業提供的考核標準進行量化考評,營造融實踐技能操作、企業文化熏陶、職業道德教育于一體的文化育人氛圍,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整體功能,準職業人理念貫穿育人全過程。學生學習階段即形成積極的職業心態、嚴謹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習慣,學生畢業即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準職業人的轉變[9]。
在進行教學模式變革時,突出企業元素,體現工匠精神,注重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10]。突出對其應用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強調以現代學徒制實施產教融合培育大國工匠精神,正確處理市場需求、企業需求和培養目標的關系;以培養目標為準繩,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更新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圍繞工作技術技能思維模式建構,在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實施過程中,形成職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創新人才教學模式。
生產與教學結合,企業工程師、教師、學生三方的深度互動為主要合作方式,構建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之間快捷、標準、互利的和諧關系,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采取校企互聘、師徒結對的方式開展生產性實訓活動,實施精英式教學,經培訓、考核合格后可進行中崗實習實訓。成就師生智慧人生,形成“現代學徒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時代脈搏、具備工匠精神的棟梁之材和時代新人。
改變以往學校自評考核的模式,采用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考核。引進第三方考核,全面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當滿意度較低時,政府和企業不再與學校簽訂相關協議。通過第三方考核,不斷推進校企合作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11-12]。
圍繞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和教學標準,建立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企業師傅、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對學生學習評價和行業企業社會評價3 個層面(見圖2)。針對學徒制實踐教學育人特點,在人才培養的過程、結果、現場3 個環節對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過程考核是重點,同時根據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作業特點,形成不同的考核方式,著重考核學徒制學生(員工)的考勤、敬業態度、學習能力、任務完成情況和創新5個指標。

圖2 以現代學徒制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三層面多元質量評價體系
總之,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學生完成“識崗、跟崗、輪崗、頂崗”4 個階段學習,實現教學與一線崗位需求的“零銜接”,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并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準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