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及差異

2020-10-20 01:42:33李丹丹
商業研究 2020年3期

內容提要:在中國市場化轉型的背景下,企業所有權性質的變化在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 年中國工業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分省份-行業數據,考察不同企業所有制類型的工業經濟變動特征,并實證分析勞動生產率收斂趨勢,比較和分析其收斂差異。研究發現,中國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均存在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非國有經濟的收斂驅動了整體經濟的收斂。國有企業由于市場競爭不充分、缺乏創新激勵等,勞動生產率的收斂速度要慢于非國有產權企業的。而私營企業能更好的與本土實際相結合,充分匹配適宜的技術,收斂速度要優于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為實現經濟發展均衡,政府需繼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重視私營企業的發展優勢,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創新環境。

關鍵詞:工業;企業所有制;經濟發展特征;勞動生產率;收斂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0)03-0130-08

收稿日期:2019-09-09

作者簡介:李丹丹(1990-),女,河南濟源人,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產業共生視角下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產業轉移模式及演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BJY002;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融合研究”資助。

以往對于勞動生產率收斂性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跨地區和跨行業兩個視角,發現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呈現出絕對收斂的趨勢,但缺乏企業所有制層面的探討。最近文獻開始強調企業所有權性質對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生產效率深刻影響著經濟增長發展差距[1]。那么有必要揭示勞動生產率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中的差異程度。即中國工業不同企業所有制類型的經濟變動呈現什么發展趨勢?勞動生產率增長是否呈現收斂?

一、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業經濟發展特征及分析

(一)工業經濟發展的特征事實

1.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及所占份額比較

本文選取2001-2016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圖1的(a)圖和(b)圖顯示了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和市場份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三個明顯的特征。第一,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緩慢,所占份額不斷下降。2001年,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為6234萬元,之后緩慢增長,到2016年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為19000萬元,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40%下降到2016年的10%。 第二,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平穩。2001年工業增加值為7128萬元,之后緩慢增長,由2001年的46%增加到2005年的48%。2005年之后,工業增加值份額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到2016年,工業增加值為68970萬元,所占份額為38%。第三, 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和所占份額在整個樣本考察期都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01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為2174萬元,僅占14%的份額,到2016年,私營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為92000萬元,工業增加值份額高達51%。2004年私營企業的份額就首次超過國有企業的份額,到2008年私營企業份額與外商港澳臺持平,之后穩定超過外商港澳臺和國有企業,占據中國工業企業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

2.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就業人數及所占份額比較

圖2的(a)和(b)圖顯示的是就業人數和以就業人數表示的市場份額在分所有制類型中的變化趨勢。2001年,國有企業就業人數最高,為1537萬人,顯著高于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938萬人與私營企業的542萬人。從2001-2016年間,國有企業的就業人數和所占份額不斷下降,到2016年就業人數顯著低于其他兩類所有制類型的,僅有253萬人;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就業人數呈現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到2016年就業人數為2182萬人;而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和市場份額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到2016年就業人數顯著高于其他兩類所有制類型的,高達3398萬人。這與上圖工業增加值的變動趨勢非常相似。2008年仍然是轉折點,在2008年私營企業的平均就業人數開始不斷地超過國有企業和外商港澳臺企業,成為平均就業人數最多的所有制類型。

3.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資本密度和出口份額比較

圖3和圖4顯示的是不同所有制類型的資本密度和出口份額的變化趨勢。其中,資本密度用固定資產凈值與就業人數的比重(百萬/人)來表示,出口份額用出口交貨值與工業銷售產值的比重(%)來表示。在資本密度中,國有企業的資本密度顯著高于其他企業,并且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由2001年的12.04增長到2016年88.70;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資本密度變化趨勢與私營企業的比較接近,這兩類企業的資本密度顯著低于國有企業,增長相對平穩,分別由2001年的12.02和3.82增長到2016年的27.40和22.99。與資本密度變化趨勢不同,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出口份額大致呈現下降趨勢。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出口份額顯著高于其他企業的,在2001-2006年間呈現穩步增加趨勢,由2001年的38.80%增長到2006年的42.75%,之后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6-2008年出口密度顯著下降,2008年之后下降速度放緩,到2016年為30.07%。而私營和國有企業的出口份額要明顯低于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分別于2001年的14.22%和5.01%下降到2016年的5.10%和0.92%。

4.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區域間工業經濟發展差距的影響分析

通過比較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平均就業人數、資本密度和出口份額的變化趨勢,發現除出口份額外,私營企業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在各指標方面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意味著差異主要存在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間。因此,以工業增加值為例,進一步分析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對區域間工業經濟發展差距所起的作用。本文對工業按加權變異系數的方法進行分解,公式為:CV2w=z21CV2w1+z22CV2w2+2z1z2COVw(1,2),其中CV2w是全國各省的加權變異系數,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加權變異系數分別是CV2w1和CV2w2。不同類型企業及其相互作用部分對整體工業經濟差異部分比重分別是PCV1=z21CV1w1/CV2w、PCV2=z22CV1w2/CV2w和PCV(1,2)=2z1z2COV(1,2)/CV2w,這不僅揭示了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經濟發展對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而且反映出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變化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從全國區域間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加權變異系數來看,從2004年的0.30下降到了2011年的0.18、2016年的0.13,這意味著中國區域間在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差距呈現明顯縮小趨勢。結合圖1(b)中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由為40%下降到14%,同時國有企業與非國有的相互影響造成的差異對總體差異的比重也由0.36下降到2016年的-1.36(負數意味著差距縮小)相互作用對區域產值上的差異正起到收斂作用,也就是說同一區域內兩類企業的人均工業增加值差距在縮小。同時,根據兩類經濟對區域差異的影響系數來看,國有經濟對區域差異的影響系數逐年呈現下降趨勢,而非國有經濟對區域差異的影響呈現逐年遞增趨勢,這表明非國有經濟在人均工業總產值上對總體工業差距的影響方面也在不斷上升,可以推斷出非國有經濟的在工業經濟上收斂可以促進全國區域工業經濟的收斂,只有工業經濟差距收斂了,區域間總經濟才能最終實現收斂。

(二)勞動生產率及收斂特征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利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提供的分企業類型、分地區和分行業數據,計算了2001-2016年不同類型企業的分省份分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并計算相關的收斂指標,來考察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勞動生產率是否存在收斂趨勢,如表2所示。從均值來看,2001-2016年中國工業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均呈現遞增態勢。其中,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于其他兩類企業,從2001年的4.60提升到2007年的39.60、2013年的61.94和2016年的72.23,年均增長率為91.8%。國有企業從2001年的1.64,提高到2007年的25.35、2013年的49.53和2016年的55.67,年均增長率為49.78%。私營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由2001年的2.16,增長到2007年的22.22、2013年的49.30和2016年的54.22,年均增長為46.62%。

為了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工業勞動生產率的離散趨勢有一個把握,即衡量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選取兩個收斂統計指標來進行檢驗。第一個指標是變異系數,用標準差除以平均值計算得來,第二個指標是用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除以均值計算得來。一般來說,變異系數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的變量值平均水平越高,其離散程度的測度值也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這意味著如果勞動生產率呈現收斂趨勢,那么各省份-行業組合的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距或者離差隨著時間的推移要逐漸減少。

以變異系數為收斂指標時,可以發現全國和三類所有制工業企業的變異系數均呈現遞減趨勢。第一,將三類企業進行橫向比較時,2001年國有企業的變異系數最大,這說明同一年份,國有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區域間的差距要大于非國有企業的,意味著在2001年國有企業是造成區域間發展差距的主要因素。第二,從年份的變化趨勢來看,2001-2016年間,國有企業的變異系數從2001年的2.30穩定下降2007年的1.50、2016年的1.19,下降了約48.30%;私營企業變異系數從2001年的1.55穩定下降2007年的0.68、2016年的0.54,下降了約65.2%,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變異系數從2001年的2.19穩定下降2007年的1.02、2016年的0.89,下降了約59.4%。這意味著三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在區域間的差距均呈現收斂趨勢。第三,2001-2016年間,私營企業的變異系數要明顯小于國有企業和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這說明私營企業是區域間發展差距縮小的主要因素。以(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為收斂指標時,同樣發現三類企業的該指標呈現遞減趨勢,國有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從2001年的29.68穩定下降2007年的16.71,然后又緩慢下降到2016年的8.23。私營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從2001年的13.61穩定下降2007年的7.40,下降了幾乎一半,表明該期間私營企業收斂趨勢明顯,然后緩慢下降到2016年的5.32,收斂速度放緩;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從2001年的46.68迅速下降2007年的9.14,幾乎只為2001年的五分之一,表明該期間外商和港澳臺的收斂速度很快,之后該指標緩慢下降到2016年的6.34,表明收斂逐漸放緩。同時,私營企業的變異系數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的變動與全國工業整體的變動十分接近,這說明,工業在推動整體經濟收斂的過程中,步調基本與私營企業的收斂節奏一致,因此私營企業的收斂是中國經濟整體收斂的主要因素。伴隨著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在整體空間上的布局比過去更趨均衡,因此,從發展趨勢上可以推斷出,中國區域經濟差距還會隨著工業的發展進一步縮小。總之,由收斂指標可以看出,三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均存在收斂特征,私營企業是區域間發展差距縮小的主要因素。為了進一步驗證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下面建立計量模型進行檢驗。

二、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

為了考察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收斂在不同所有制類型中的差別,借鑒Rodrik(2013)[2]研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所采用的回歸分析方法,本文設定回歸模型如下形式:

lnjit=α+βlnyjit+β1lnyjit*D1+β2lnyjit*D2+λX+εjit(1)

其中,lnyjit為t時期i行業j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lnjit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β是收斂系數,D1和D2分別是國有、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虛擬變量。lnyjit*D1為國有企業虛擬變量與期初勞動生產率的乘積,lnyjit*D2為外商和港澳臺企業虛擬變量與期初勞動生產率的乘積,通過這種交互項形式來考察不同所有制類型勞動生產率收斂的差異,那么私營企業即作為回歸的基礎組。X表示影響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其他控制變量。同時,為了控制其他未觀察到的因素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在回歸時加入地區與行業層面的固定效應。期初勞動生產率的估計系數β預期值為負數。收斂速度(λ)的公式如下:-β=-1-(1-λ)TT,其中T為樣本期所包含的年份數。從收斂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β的絕對值越大,收斂速度就越快。

(二)指標選取

1.勞動生產率及其增長率

對于不同所有制企業類型的各省份分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本文根據《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1-2017)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的相關數據,勞動生產率水平值(lnyjit)用工業增加值除以平均就業人數得來。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具體計算公式為:lny.j,i≡ln(y.j,i,t+k/y.j,i,t)/k。

2.控制變量的選取

在控制變量的選擇上,本文加入了影響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控制變量。通過實現相關的異方差等檢驗后,控制變量主要包括:(1)資本密度(lncapital),用各省份各行業的固定資產凈值除以就業人數得來。資本密度與技術水平密切相關,資本密度水平越高,技術進步就越快,勞動生產率增長就越快。(2)產業規模(lnsize),用各省份各行業的平均就業人數作為其代理變量。產業規模越大,規模報酬效應越顯著,越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增長。(3)出口份額(lnexport),用各省份各行業的地區出口值除以工業銷售產值得來。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由于“資源配置效應”和“干中學效應”的存在,貿易開放度可以通過加快技術進步等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3]。

3.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包含中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的兩位碼行業數據。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編纂的2001-201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的統計年鑒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避免統計范圍的差異,保證樣本時期內行業代碼和名稱的一致性,本文以2011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作為標準,剔除了不符合條件的二位碼行業,最后得到的樣本共包括25個二位碼工業行業。

(三)實證估計結果

1.基準結果

為了消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來檢驗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收斂特征。在此之前,首先進行Hausman 檢驗,P值為0.0017,小于0.05,說明回歸更適用于FE(固定效應)模型①。對方程(1)進行雙向固定效應回歸所得到的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第(1)列是絕對收斂的回歸估計結果,第(2)列是加入控制變量的條件收斂的回歸估計結果。如結果所示,基準組的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的回歸系數顯著且為負數,即私營企業的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系數分別為-0.067和-0.072。國有企業虛擬變量與初始勞動生產率變量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絕對收斂中交互項系數為0.017,條件收斂中交互項系數為0.021,這表明國有企業的絕對收斂系數為-0.050,條件收斂系數為-0.051。外商和港澳臺企業虛擬變量與初始勞動生產率變量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絕對收斂中交互項系數為0.003,條件收斂中交互項系數為0.002,這表明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絕對收斂系數為-0.064,條件收斂系數為-0.070。這意味著當加入地區虛擬變量時,條件收斂比絕對收斂表現得更加顯著。以上分析表明,三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均存在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同時,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勞動生產率收斂速度存在差異。其中,私營企業收斂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臺企業次之,最后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收斂速度最慢可能與學術界和實踐中公認的國有企業存在低效率和缺乏激勵措施有關[4]。因為市場競爭越公平與充分,收斂速度會更快,這是私營企業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勞動生產率收斂速度大于國有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2.穩健性檢驗

此外,本文從分組回歸和數據選擇問題對基準回歸進行了穩健性檢驗(見表4和表5),這樣可以分別考察影響不同類型企業勞動生產率收斂快慢的因素。

表4是分組回歸結果,將三類企業的估計結果進行分別報告。表4的分組回歸結果中確認了基準結果,即無論是絕對收斂還是條件收斂,私營企業的收斂速度是最快的。同樣的,當加入地區虛擬變量時,系數值增大了,條件收斂更加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并沒有與中國企業更快的融合速度相關聯,即國外企業并沒有加速中國工業的收斂速度。外商和港澳臺企業與私營企業的收斂速度差異很小,分別為7.1%和7.8%。 這一結果符合外國企業活動產生的溢出效應越來越少的證據[5]。

其他控制變量的估計系數也提供了十分有意義的信息。根據三組估計式中變量系數對應的t 統計量與臨界值的比較判斷,發現在三類企業中,出口份額系數均為負數,并且在私營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中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出口份額越多,反而抑制了勞動生產率的收斂,即企業的出口行為存在“生產率”悖論現象,這與李春頂(2010)[6]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核心技術的發展,但是國有企業在新產品和新生產線的技術投入端,沒有加大對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從國外購買或引進的途徑,導致自身科技競爭力不強,不能進行持續發展。而私營企業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比國有企業具有更加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從而更容易克服沉沒成本進入出口市場,因此私營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出口份額要大于國有企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容易出現出口后的惰性,即剛進入出口市場的企業,受到國外市場的影響,在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動力和積極性,勞動生產率顯著增加。一旦進入市場且擁有了一定市場份額后,企業在成本效益的原則下,進行技術革新和升級的動力明顯下降,隨著出口份額的逐漸增加,沒有了技術創新和激勵,勞動生產率增長逐漸減慢,因此出口規模和勞動生產率增長表現出負相關。

資本密度變量在國有企業樣本中的系數為正但是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是由于大部分的國有企業自身存在一定的壟斷地位,資本深化由于壟斷的因素并沒有帶來相應技術上的高效率,因此壟斷型資本深化的模式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在私營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中,資本密度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這與預期相符。這些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是資本密集型的,企業自身對資本的要求更高,所以資本深化帶來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就更快。同時,私營企業比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在技術的利用程度上更有優勢,他們的生產效率與投資地的實際結合地更加緊密,因為它們能更快適應本地的實際,所以資本密度系數大于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

規模變量在國有企業中的系數顯著為負,這意味國有企業中存在著許多自然壟斷行業,規模經濟性是導致自然壟斷行業持續保持高壟斷的原因之一。為了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性,企業會擴大企業規模,但是這與反壟斷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衡,過度壟斷反而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不利[7]。如果國有企業規模過大,但是由于管理水平整體不高,生產要素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往往會造成資源浪費或設備閑置,資源配置效率過低。同時,國有企業在管理方式上,傾向于過分集權,基層員工容易缺乏責任心,得到的激勵不夠,那么就容易產生人員冗余和機構臃腫等問題,這些都將導致規模變量對勞動生產率增長呈現負相關現象。規模系數在私營企業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為正,并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企業規模優勢在這兩類企業中充分發揮了作用,并且已經在逐步轉化為工業經濟效益。

在表5的穩健性檢驗中,分別考察了三類所有制企業的面板數據是否會改變之前的估計結果。為了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數據當中的信息,同時避免商業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估計面板數據時將樣本劃分為三個較短的時間段,即2001-2006,2006-2011,2011-2016這三個6年時期組成面板回歸,解釋變量使用每個時間段的首位觀測進行分析。通過比較三類企業面板數據的回歸結果,本文研究發現:在基準回歸所得到的結論仍然是穩健的,通過比較收斂系數發現,三種類型企業的工業勞動生產率收斂系數在面板數據計算的結果是橫截面回歸中的2倍。分時間段來看,三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在2006-2011年間的交互項為負數,這意味著2006年后國有、私營、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工業勞動生產率收斂速度分別顯著加快,系數分別為-0.153、-0.161和-0.175。國有企業在2011-2016年間的交互項為正數但不顯著,說明國有企業在2011年之后收斂速度放緩。這與孫早等(2017)[8]的研究相一致,即在2011年之前,國有企業利用其所擁有的市場地位和政策優勢逆市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產業績效,加快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2011年之后,市場結構、政府補貼對產業績效的正向效應趨于弱化,特別是債權融資對產業創新績效表現出強烈的負面效應,即債務杠桿嚴重損害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導致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不顯著。而私營、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在2010-2016年間的交叉項為負數但不顯著,這說明私營、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的收斂速度仍存在加速現象。這說明,中國經濟的收斂主要是由于私營企業與外商和港澳臺企業經濟的收斂驅動的。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2001—2016 年中國分省份分行業的國有、私營、外商和港澳臺三種所有制企業的規模以上工業數據,考察中國工業分所有制企業的經濟發展特征和變化趨勢,對勞動生產率的收斂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并基于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對其收斂特征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1)中國工業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勞動生產率均存在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當加入地區虛擬變量時,條件收斂比絕對收斂表現得更加顯著。不同所有制類型的收斂速度存在差異,其中,私營企業收斂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臺企業次之,最后是國有企業。

(2)在國有企業中,規模和出口份額對勞動生產率收斂起著均起到了抑制作用,資本密度系數雖然為正,但是卻不顯著,這些因素導致國有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收斂速度最慢。同時,國有企業在2001-2006和2006-2011年間收斂速度呈現加快趨勢,而在2011年之后收斂速度放緩。私營、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在2001-2006、2006-2011和2011-2016年間均呈現加速現象,尤其是2006-2011年間加速明顯,之后不顯著。

(3)在私營企業與外商港澳臺企業中,資本密度和規模均對勞動生產率的收斂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私營企業比外商和港澳臺企業與投資地的實際相結合上更有優勢,因為它們能更快適應本地的實際,將技術進步變成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收斂速度是三類企業中最快的。同時,本文的結論也證實了企業的出口行為存在“生產率”悖論現象,即三類企業中出口份額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均起到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結論,本文的政策建議包括:

(1)在整體經濟不存在絕對收斂的背景下,中國工業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為本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勞動生產率呈現出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趨勢,這更加確定了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希望。本文得出私營企業的收斂速度高于國有企業的,因此政府應充分考慮到私營企業的優勢,如技術創新方面,積極鼓勵私營企業的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重視引導新技術成果的研發和運用,使得所有制結構的收斂促進工業經濟的收斂,進而由于工業的收斂帶動作用來實現區域間整體經濟的收斂。

(2)優化國有工業經濟的布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應基于國有企業的經營優勢,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規模效率,盡可能降低國有企業的交易成本,使其在市場選擇上逐步實現規模經濟,由于國有壟斷企業的過度擴張會使規模經濟對提高產業效率的積極作用受到影響,要避免大規模壟斷。對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要進行整改和淘汰,而對于效率好、競爭力高的企業要適當給予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使得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可以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提高國有企業的收斂速度。

(3)提高非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對于市場上一些高耗能、低產出的企業應適時淘汰,鼓勵民營企業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競爭力、品牌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和人才競爭力,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在制度、技術、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時,只鼓勵企業創新和提高管理技能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更為根本的結構變革和制度改革,提高有限資源配置效率,消除進入壁壘,抑制國家壟斷,使競爭力量的利益不斷發揮作用,從而促進非國有企業的收斂可以驅動中國經濟的收斂。

注釋:

①?在Hausman檢驗的基礎上,本文對FE模型和RE模型進行了甄選,報告中僅列出甄選后的檢驗結果。

參考文獻:

[1]?Hsieh C T, Song Z. Grasp the Large, Let Go of the Smal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Sector in China[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15(1):295-366.

[2]?Rodrik, D. Unconditional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2013, 128(1):165-204.

[3]?Florio M, Ferraris M,Vandone 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ationales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iriec Working Papers, 2018.

[4]?Tong J, Hong Q. The dynamic effects of privatization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on wage and employ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17(2):2-12.

[5]?Xu C. A different transition path: Ownership,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M]. Routledge, 2018.

[6]?李春頂.中國出口企業是否存在“生產率悖論”: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數據的檢驗[J]. 世界經濟, 2010(7):64-81.

[7]?朱鵬飛. 中國經濟增長地區差異的收斂性分析[D]. 南京:南京工業大學, 2004.

[8]?孫早, 肖利平, 劉李. 產業所有制結構變化與產業創新績效改善——國有企業為主的產業所有制結構就一定不利于產業創新嗎?[J]. 南開經濟研究, 2017(6):3-19.

Convergence and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An Analysis

based on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LI Dan-dan

(Business Schoo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710122,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ownershi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provincial industry data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al ownership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economic chan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 ownership,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nvergence trend 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onvergence differences. It is found that absolute convergence and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exist in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and the convergence of non-state economy drives the convergence of the whole economy.The convergence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slower than tha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e to inadequat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centives.And private enterprises can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local reality, fully match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the convergence rate is better than foreign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chieve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rke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industry; enterprise ownership;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責任編輯:周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网址在线播放|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播放| 无码高清专区|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福利|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观看AV|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综1合AV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不卡| 成人亚洲国产|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欧美啪啪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一级毛片高清| 欧美精品另类|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91无码网站| 日韩国产另类|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色|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综合五月婷婷|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亚洲激情|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国产迷奸在线看| 她的性爱视频| 色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护士| www精品久久|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精品片911| 在线国产资源|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免费在线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