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
摘?要:舞蹈《醉螃蟹》的音樂是嘉禾原生態花燈的一首,原名叫螃蟹歌。嘉禾花燈的文學、音樂、舞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他們是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的活標本。《醉螃蟹》舞蹈動作取材于嘉禾花燈和地花鼓的元素,優美的韻律和詼諧的音樂相結合,極具觀賞性和趣味性,嘉禾花燈、地花鼓是湘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歌舞藝術。
關鍵詞:嘉禾花燈?文化歷史?音樂?酒?舞蹈
一、引言
舞蹈《醉螃蟹》的音樂是嘉禾原生態花燈的一首,原名叫螃蟹歌。于1978年在嘉禾縣行廊鎮高宅村挖掘整理。被譽為“南國歌鄉”的嘉禾縣地處湖南省郴州市西南面,是肖克將軍的故鄉。嘉禾地形似一片楓葉,湘江支流之鐘水河如葉之主脈由南北貫穿全境,把縣城分成東西兩半,這里是農耕文化發展孕育出豐厚的文化底蘊。
二、嘉禾花燈的特點
(一)嘉禾花燈的文化歷史悠久
嘉禾歷史上屬百粵地區,南蠻夷地。西漢郡縣制建立后,嘉禾歸桂陽郡所轄,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嘉禾置縣,新中國成立之后,嘉禾縣屬郴州市。嘉禾民歌、嘉禾花燈是兩朵民間藝術的奇葩。20世紀90年代,嘉禾城關鎮、坦坪鄉先后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群眾文化藝術之鄉——民歌之鄉、花燈之鄉。嘉禾花燈的文學、音樂、舞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他們是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的活標本。“北有蘭花花,南有伴嫁歌。”長期以來,嘉禾花燈以質樸動人的語言和優美的抒情曲調,深刻真實地反映了嘉禾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嘉禾花燈是湘南五大劇種之一(昆曲、湘劇、花鼓戲、祁劇、花燈戲)。花燈最初是用來唱民歌的,這是一首二重唱的曲調,孩子們扮丑、對唱,然后表演人物故事。長期以來,嘉禾花燈戲開始用龍燈和獅子表演。后來,受昆曲、祁劇的影響,嘉禾花燈戲扮演的小旦和小丑逐漸發展成為一部小戲,情節也越來越豐富。它還吸收了嘉禾民歌、婚慶歌舞的營養,漸漸地形成了較為完整、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它具有以下特點:(1)她來自民間,生而育,來自勞動,在生活中創造;(2)音樂優美,許多小調充滿了鄉土氣息。老藝術家的口述加工使其更具特色;(3)表演自然、活潑、和諧、夸張,富有生活氣息;(4)花燈戲里的角色不多,一個人可以代替許多角色,不需要很寬的舞臺和復雜的道具;(5)內容貼近生活,與真善美、假惡丑等社會現象密切相關。
(二)嘉禾花燈的音樂特點
根據收集整理,民間傳唱的總共有200多首花燈曲調。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花燈音樂融入了嘉禾民歌小調,同時吸收了其他地方戲曲的音樂,使曲調更加完美、豐富、優美。花燈曲調的演唱以湘南官話為主,吐字標準、多用本音,鄉土氣息濃,上口、好懂,無需幻燈字幕。曲調結構靈活多變、節拍交替自由、調式變化巧妙、羽調式多和頻繁的陰性終止。花燈的各類唱腔常加入虛詞襯腔,如“那嗬嗨、呀衣喲、花鼓龍咚”等,醉螃蟹中的“夾得緊,扯不脫,拿著酒來喝呀衣喲”也是類似的襯腔去使花燈更“花”,更具地方特色。花燈演唱形式多樣,200多首花燈音樂按其腔源、結構、表演形式及音樂風格劃分,有小調、正調、過場曲牌三大類。嘉禾花燈有一套完整的演唱程式,花燈的路調結尾大部分“丟包”,即用鑼鼓嗩吶演奏的大梢腔,用以烘托氣氛,使曲調喜則更喜、悲則更悲。音樂方面,通過擴腔、加花、緊腔、加腔等手段,通過獨奏、合奏、伴奏、合唱等手段,豐富和完善了花燈音樂。
三、《醉螃蟹》是嘉禾酒文化的一個體現
嘉禾酒文化特別深厚,村民在農忙閑暇時喜歡聚齊在一起對行酒令,《醉螃蟹》這首就是其中之一令。唱詞根據螃蟹的外形、習性,通過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表現鄉村野趣,曲調活潑、朗朗上口,形式多為邊唱邊表演。好客的嘉禾人創造的酒文化,就像一杯醇酒。嘉禾人清早起來就要喝酒,有句口頭禪叫“早酒一沖,一天威風”“無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一首流行的以酒為靈感的嘉禾民歌,表達了嘉禾人殷勤款待的深厚情懷:“篩酒不破酒壺,唱不破歌;打破酒壺,就留不住;破了歌,就發不出聲來”,因此,釀造家酒是嘉禾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今,嘉禾的自制酒依然隨處可見。在大多數人的床底,都有十幾個大酒缸,可以裝一輛車酒,嘉禾人都認為用自己生產的純谷物釀制的黃酒(過去的紅薯酒)是可靠和健康的。“夾得緊,扯不脫,拿著酒來喝;兄弟好啊,姊妹多,全福壽,高壽,拿著酒來喝”。這首《醉螃蟹》道出了嘉禾人愛酒不僅為了逗趣,同時更為了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祝福長輩。有一種民間歌舞叫“賣酒”。主要思想是:當兩輛新娘轎子相遇時,他們會互相爭斗。一個新娘欺騙了對方的轎夫,讓其以為在路的交叉口有一家酒館,避免了一場爭斗。嘉禾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是湘南山野文化、酒文化的一個縮影,散發出一種泥土的馨香,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四、舞蹈《醉螃蟹》的舞蹈特點
(一)舞蹈《醉螃蟹》的動作取材
《醉螃蟹》舞蹈動作取材于嘉禾花燈和地花鼓的元素,優美的韻律和詼諧的音樂相結合,極具觀賞性和趣味性。嘉禾花燈、地花鼓是湘南地區流行的民間歌舞藝術。它們形式短小簡潔,舞姿詼諧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社會意識源于社會形態。因此,嘉禾燈、地花鼓作為民間表演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根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燈舞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并非偶然現象。它是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舞蹈形式,有其相應的舞蹈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舞蹈的形式滲透著湘南人民最真實的“語言”自我,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它包含了人的心理、情感和審美的所有特征。具有非常堅實的群眾基礎,并不斷地在群眾中吸取養分,表現著人們的情感指向及人文地域性格特征。又唱又跳的情緒歌舞,一般為集體歌舞,多表現一種歡快、熱鬧的場面及輕松、幽默的氛圍。《醉螃蟹》就是一個行酒令,大家會在閑暇時做一些詼諧的表演或說一些吉利的行酒令。這些花燈不管到哪里演出,不論采用何種形式,無一不是反映湘南人民樂觀向上、友好善良、好善憎惡、堅韌不拔的情感指向、性格特點,處處體現和映襯著民間舞蹈表現民族情感、生活、審美的特性。
(二)舞蹈道具的選用
嘉禾花燈、地花鼓源于民間,相關器具、制品來源于生活,就地取材,樸實、無華、經濟實用,因此舞蹈的道具來源于花燈中旦角用的手巾和扇子。其動作極為豐富多彩,有收扇、繞扇、點扇、放扇、望扇、合扇等百多個扇花技巧動作,這些動作都已形成程式化的表現,在花燈和地花鼓的動作基礎上結合廣場舞對應的群體,將舞蹈動作提煉加工,扇子和絲巾時而表現的是如風吹動的樹枝,時而表現的是勞動過程中扛在肩上的扁擔,手不離扇、巾,絲巾、扇子團團轉。舞蹈動律方面結合嘉禾花燈中胯部的左右擺動、丑角的矮子步加上地花鼓中耿勁,形成了可剛可柔,優美與詼諧共存的舞蹈特點。
(三)舞蹈動作的編排提煉
舞蹈動作的編排上考慮廣場舞表演的場地多為開闊的地方,因此舞蹈動作多為大開大合,結合四個方向,更多的想通過隊形的變化達到舞蹈畫面的整體和諧統一。更利于廣場舞的推廣和后期群眾的二度創作。配合一些小而脆的動作,體現音樂的幽默性,其中頭和扇子的配合要求干脆,這些動作都是結合當地花鼓的耿勁與利落,表現湘南人民干練利落的一面。舞蹈中的步伐結合花燈中的動律特點,出腳為勾腳出,結合音樂的趣味性和活潑性,加上跳顛的元素,使舞蹈的風格更生動,也更好地表達音樂。《醉螃蟹》的舞蹈服裝因于湘南地域特色相結合,體現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樊姝樂.淺析云南花燈的動律特征[J].大眾文藝:科學教育研究,2012(10):105—106.
[2]張馨元,劉為,王淼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花燈戲的建檔保護[J].檔案與建設,2015(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