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茵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播媒體人推出了一批優秀的戰“疫”特別節目。這些節目對主持人在語境意識和話語策略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宏觀語境,讓公信力為疫情防控創造有利輿論環境;在傳媒語境中把握話語策略,實現有效傳播;洞察微觀語境,彰顯人文關懷和語言溫度。只有在準確的語境認知中借助得體的話語策略才能完成節目的有效傳播,營造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正能量輿論場,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宣傳影響力。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節目?語境意識?話語策略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令人猝不及防。面對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各級廣播媒體人以最快速度啟動應急報道機制,落實宣傳報道部署、創新多樣態融媒傳播方式、跨域跨行立體聯動,推出了一批優秀的抗擊疫情特別節目,如中國之聲每天19∶00~20∶00開辟的特別直播節目《戰疫情特別報道》,湖北之聲在全天早中晚三個重要時段推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特別直播節目《我們在一起》,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廣播、湖北資訊廣播并機同步直播的《眾志成城戰疫情》,上海臺的《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特別節目》等。這些節目及時權威發布疫情和防控進展,記錄抗擊疫情真實歷程,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宣傳影響力,使公眾的媒體注意力重新回歸廣電主流媒體。
這些節目內容全面豐富,形式多樣態多元化,對在節目中起主導作用的主持人的語言功力和表達技巧無疑是一次考驗和挑戰,既要根據疫情動態體現節目的總體意圖,隨時處理紛繁復雜的信息,又要掌控節目環節的推進和轉換,控制現場節奏調動氣氛,完成與聽眾的互動,還要隨時做好應對處置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這就對主持人在語境意識和話語策略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在準確的語境認知中借助得體的話語策略才能完成節目的有效傳播:
一、明確宏觀語境,讓公信力為疫情防控創造有利輿論環境
“語境,顧名思義是指語言使用的環境。廣義的語境,是指使用語言的主客觀情境”。“主持人對于語境的認識和把握,是主持人語言活動的邏輯起點,是主持人語言藝術的根基”。
主持人在戰“疫”特別節目的表達中,首先要明確宏觀語境——社會語境。疫情當前,國家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號召大家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全國動員、全民參戰,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而公眾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起初并沒有過多關注,直到宣布1月23日10時起武漢暫停城市公共交通,暫時關閉離漢通道,人們才意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緊隨其后各省紛紛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呼吁全民居家防控。疫情暴發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恐慌不斷蔓延,海量并迅速更新的疫情信息讓公眾震驚、質疑、恐慌、盲從、焦慮……作為媒體的“代言人”的主持人在節目中必須慎重準確的把握傳播語境,才能實現積極、有效的正面傳播效果。
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每天7點半至9點的直播節目《焦點時刻》,是湖北廣播唯一的一檔中國新聞名專欄。1月23日凌晨5點多,主持人柳芳打開手機就看到了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深夜發布的公告,10點起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離漢通道暫時關閉。一些社交自媒體上傳開了:“武漢要封城了!”網友的留言彌漫著恐慌情緒。她迅速和當班編輯溝通,決定打破節目常規編排,做特別節目。節目如何開場?新聞報道最大的力量就是說真相!這么重要的時刻,一開始就要發布這條重要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解讀和疏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從沒有一個城市做出過這樣的舉措!正逢春運返鄉高峰,打算出城的人和留在城里的人聽到消息會有什么反應?在節目開始發布消息后,柳芳真誠而篤定地說了下面一段話:
“可想而知,一座特大城市做出如此舉措,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決定。這是為了全國疫情防控的大局,是對全國人民負責、對武漢人民負責!這是武漢人民做出的犧牲,盡管十分艱難,但請大家務必理解并配合。切斷離漢通道,不等同于‘封城,不等于武漢會成為孤島,會有更多的力量和我們在一起共克時艱!”
柳芳這段話直面網絡輿情,回應社會關切,在說出真相的同時講明了道理和緣由,并飽含真情地對這一舉措進行了準確的解讀,完美地實現了客觀信息和主觀感受的綜合傳播,緩解了突如其來的嚴峻形勢給武漢市民帶來的壓力和緊張,用公信力有效地引導了社會輿論。
二、在傳媒語境中把握話語策略,實現有效傳播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仿佛把人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原本走親訪友、聚會娛樂的春節變成了居家防疫、封閉隔離。隨時變化的疫情形勢讓足不出戶的公眾對疫情信息產生了強力需求。全媒體的信息鋪天蓋地,令人眼花繚亂,真假難以甄別,而此時正是主流媒體彰顯“英雄本色”之時。傳播權威科學防護知識,傳遞黨和政府聯防聯控、穩定社會保障民生的應急舉措,聚焦防控前沿感人事跡和防疫抗疫報道,粉碎謠言謬論、回應社會關切、貼心服務公眾,用心凝聚起最強大的抗疫力量來引導輿論,疏導情緒,是戰“疫”特別節目的職責與擔當。
廣播戰“疫”特別節目多為長時段、大板塊,內容涉及疫情報道、即時信息、感動分享、辟謠止謠、防疫科普、心理撫慰、答疑解惑等方面;形式涵蓋了信息播報、記者連線、專家訪談,故事講述、即興評述、聽眾互動等,這就需要主持人在其中發聲要找準中觀語境——傳媒語境,成熟的掌握和運用多種多樣的語言傳播策略。
1月25日大年初一,寧夏交通廣播戰疫特別節目《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當中的一條聽眾微信留言,引起了主持人的注意:
大年初一給爹媽拜年,被拒之門外,這是親爹親媽嗎?
主持人迅速做出判斷:雖然政府已經號召大家居家,不要串門聚集,但在疫情并不嚴重的寧夏,存有僥幸心理依舊我行我素的并非個例。要利用好這位聽眾對父母的“吐槽”對所有聽眾進行正確的引導:
叫我看,肯定是親爹親媽!先給親爹親媽點個贊!這位聽眾肯定要說了,我是來求安慰的,好嗎?大年初一拒你于門外,看似有悖常理,其實是明智之舉。你想想,拜年和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比哪個更重要?今年的春節太特殊了,疫情當前,我們必須居家“捂死”病毒,不開門恰恰體現的是親情和關愛。留得健康在,何愁無親情?收音機前的聽眾,如果你此時正在拜年的路上,不妨來個180度的向后轉,為了自己和家人,回家來個視頻拜年。疫情過后,別忘了常回家看看。
“主持人的話語策略具體表現為‘四結合的特點:‘傳媒機構的視野‘專家的深度‘主持人的獨特角度‘百姓樂于接受的方式。”節目中主持人開門見山的給這位聽眾“斷了官司”,肯定了父母的正確做法,又從聽眾的角度出發,作出其即刻反應的判斷,剖析了父母將其拒之門外的良苦用心,入情入理,深入淺出地講明了道理。和這位聽眾交流之后,主持人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延展了傳播范圍,以“朋友式”、平民化的表達方式和頗具“煙火氣”的個性化語言直爽地引導所有聽眾:停止拜年串門,阻斷病毒傳播。既體現了媒體意志,又做到了有效傳播。
三、洞察微觀語境,彰顯人文關懷和語言溫度
一檔節目的主客觀情境,是主持人的微觀語境。“節目主持人對于各種層面語境認識程度的高低,乃至在適應傳播環境的前提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營造環境、利用環境、控制環境的能力,直接決定著主持人及其節目傳播的效果與魅力。”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并迅速向全國蔓延,嚴重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不斷升級的隔離警報、不斷增加的確診人數和疑似人數,讓長期生活平和安逸的人們忽然感到有些無所適從,平靜的生活被打亂,安全感缺乏,有人甚至出現了心理失衡的問題。這使得戰“疫”特別節目主持人必須有更多的微觀語境因素需要考慮,節目定位、宣傳目的、收聽群體、疫情動態、具體內容、受眾心理等等,并需要適時調整說話態度及說話方式。
從2月6日起,在位于武漢洪山體育場的武昌方艙醫院里,武漢音樂廣播的主持人馨歌每天都會播出一些特別的節目,而這些節目的聽眾是入住的新冠肺炎的輕癥患者。作為心理節目的主持人,楊馨在到達方艙醫院的第一天,就和醫護人員聊了6個多小時,了解到許多患者都有恐慌情緒,懼怕生死病痛,擔心被拋棄遺忘或遭遇歧視,焦慮讓不少人整宿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面對這些特殊聽眾,她根據自己的心理知識調整了說話方式。在對聽眾的稱謂上,不用“大家”這個詞,避免“一對多”,而是用“你”來稱呼聽眾,這種一對一的語境,讓聆聽者覺得在單獨對他(她)說話。節目內容上,她根據聽眾反饋隨時進行調整,配合即時發布院方咨詢,播出輕松快樂的小節目,同時引導患者撥打心理熱線緩解緊張焦慮情緒。以這些特殊環境中“特殊聽眾”的心理特點為語境出發點,用溫暖的陪伴提高患者的安全感,用語言的撫慰和鼓舞,消除負面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必須使自己的節目和語言切中語境,即所謂‘切鏡,也就是‘語用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或利用語境因素之力,激發言語的各種潛能所進行的創造性和制約性的語言活動。”
如果忽略語境的存在,沒有準確得當的話語策略,看似小小的紕漏和失誤都會產生不良效果,輕則誤導大眾,使受眾產生困惑,重則急劇放大,可能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傳播。這不僅會對信息傳播產生影響,也會對主持人和傳播媒體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會對傳媒語言的文化身份產生影響。面對海量的信息,動態的疫情、敏感的受眾,主持人必須隨時了解確認最新最權威的信息,以備在節目中尤其是不可預知環節中使用,對一些專用名詞和專業知識不能一知半解,杜絕在節目不負責的信口開河,才能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準確的傳播科學知識,真正為公眾貼心服務,要把戰“疫”特別節目當作歷練提高語言表達技巧的主戰場,才能營造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正能量輿論場,才能充分體現主流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和宣傳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吳郁.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29—30.
[2]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31.
[3]肖沛雄.節目主持人語言傳播藝術[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