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旺德
摘?要:工傷保險基金是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是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傷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生命之源。如何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監管呢?本文從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等環節,談談如何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監管。
關鍵詞:
一、工傷認定方面
首先,案件受理。接收工傷認定申請材料或接受電話咨詢時,要以相對規范的語言、比較嚴謹的邏輯回答申請人的問題,避免引起申請人誤解。采取專人值班,窗口初審申報材料,及時登記案件信息、錄入系統,掌握案件原始信息。要及時與經辦機構協調,掌握工傷職工的參保情況,重點調查三個方面:一是重點調查受傷時間與參保時間非常接近的案件,防止用人單位未及時參加工傷保險,職工受傷后才參保,上報的事故時間是參保后的時間,杜絕欺詐工傷保險基金的現象發生。二是重點調查受傷初診時醫生在病歷上的記錄內容,防止職工實際受傷時間與申報的受傷時間出現偏差,確保認定的工傷時間正確。三是重點調查受傷時的第一手資料,調取事發當時的人證物證、監控視頻,保留資料,避免簡述事故經過時出現空洞或抽象的描述。
其次,工傷調查。工傷調查是作出工傷認定的基礎,是行政確認結果的重要依據,調查人員嚴格遵守內控機制,做到“六同”,即同進、同出、同詢問、同簽、同審、同走訪;做到“四到位”,即:目擊證人詢問到位、難點疑點追究到位、事故現場勘查到位、核心證據取證到位。嚴謹細致的調查取證,嚴防偷梁換柱、弄虛作假、虛構事故原因、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等現象,出現職工個人、單位、同事共同作假申報工傷認定案例;確保調查內容全面、真實,能夠客觀反映事件發生的真實性。
最后,會商制度。建立疑難復雜認定案件集體會商制度,認定小組定期進行討論,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提交勞動監察、基金監督、勞動仲裁、勞動保險等部門組成工傷認定工作小組討論,必要時,邀請上級業務部門進行指導會商,從而得出傾向性結論,保障工傷認定結論如實、準確、質量高。
二、勞動能力鑒定方面
工傷職工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及時向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勞動能力鑒定申請,應當如實提供鑒定需要的材料,遵守勞動能力鑒定相關規定,按照要求配合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參加勞動能力鑒定的專家應當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現場鑒定,嚴格執行勞動能力鑒定政策和標準,客觀、公正地提出鑒定意見。嚴防提供與病情不符的虛假診斷證明,篡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材料,擅自篡改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保障勞動能力鑒定真實有效。
三、工傷保險待遇方面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經辦機構應嚴格按照工傷保險待遇標準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嚴防套取、騙取工傷保險基金。一是要大力推進工傷保險信息化管理,對于暫時難以實現信息化管理,實行手工操作的,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工傷保險認定、鑒定、待遇支付等相關部門必須定期核對信息。二是加強稽核力度,重點崗位人員定期輪崗,實現內部和外部雙重稽核,強化內部管理,每個月對待遇支付業務按20%的規定比例進行稽核;強化對外管控,凡支付金額5萬元以上的工傷待遇進行抽查性稽核。三是強化內控制度落實力度。認真落實初審復審不相容崗位人員分離制度,完善工傷認定書的比對制度、大額基金支付公開制度、檔案定期歸檔制度等。四是規范工傷保險待遇審核流程,加強工傷行政機構與經辦機構信息聯網建設,實現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經辦機構數據共享,堵塞作假偽造的漏洞。五是嚴格落實待遇核定等重要業務“一事兩崗兩審”等內控制度要求,壓實責任,加強經辦內控工作和基金監督,定期抽查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情況。六是強化法紀教育,不斷加強警示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加強工傷保險基金監管的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大力宣傳《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修訂),通過印制宣傳單、設置宣傳欄、電視和網絡平臺等方式;也可采取面對面、一對一的宣傳模式,以親民、便民、利民的形式讓廣大勞動者認識和認同工傷保險,繼而反推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運用現實中的工傷案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變空洞的政策說教為鮮活的思想觸動,讓用人單位在依法參保和加強工傷預防方面積極行動。
二是嚴厲打擊基金欺詐行為。要把好工傷認定的關口,當好工傷保險基金的守門員。要嚴格執行事故快報制度、事故備案制度,具備扎實的調查本領以及對事故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對重大事故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取證,不給弄虛作假者時間空檔。要加大工傷醫療監管力度。加強協議制度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設,對各協議醫院工傷醫療情況實現網上互通,實時監控,即時整改。
三是強化工傷預防。健全的工傷保險制度應該是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工傷康復“三位一體”,要糾正用人單位重工傷賠償而忽視安全生產和工傷預防的認識誤區,強力推進工傷預防工作。通過參與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暢通事故信息互通渠道,將工傷事故及時通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借助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促進工傷預防工作;要充分利用工傷保險“浮動費率”的杠桿作用,激活和提升用人單位工傷預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