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摘?要:數學學科的學習是學習主體對數學常識的認識不斷發展過程,只有讓學生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才會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數學學習的真正本質。第一,這一教學觀點的形成源自擬“經驗主義”的數學觀;數學學科的常識的出現不是以往簡單、機械的“復制”和“遷移”,而是采取了“再生”這種新的形式,學生能夠更為迅速在頭腦中對這些數學知識實現“再現”,此時新學的數學知識就被賦予了學生個體思維參與的實際意義;第二,這樣的教學觀念認為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接觸并漸進理解;后者則體現教師從各種未知的突發狀況中檢索出本源性數學問題,也就是說要從學生那里找到可以揭示數學思想的本質的若干樸素發現與思考。
關鍵詞:數學?教學?習慣
一、引言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把以往已學知識喚醒并和新的學習內容做整合、對接,以舊知代新知的問題設置能從整體上把握整個學習過程,有時需要學生在明白原理的基礎上能計算就可以,但是老師非得把數學原理用復雜的語言一遍遍重復。科學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核心素養策略,通過核心素養使得學生可以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提高他們的興趣。
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一)做好數學預習工作
學生經常不知道從數學的預習哪里開始,學生在初次學習新內容時,學生應該可以主動對上冊學習的“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進行復習,把知識點進行遷移與強化,嘗試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與模仿。有了這種領悟的能力,學生就不會把知識孤立開,而在剛開始遇到新知識點時,就可以把新知納入原有的知識環境中嘗試學習,這樣的預習效果將大大提升。由于公式的知識是比較實用的、實踐性強,要求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開始練習,通過切割、拼圖、折疊、移動、擺動、繪圖、觀察、比較和其他活動,親自去感受一下這些物體的面、棱和頂點,需要觀察這些面的特點,把棱和頂點的數量數清楚。通過親自去進行實踐與感受,學生才能真正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有所了解。喜歡活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可以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還可以自然地對數學知識和概念有所了解。
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直接看答案,不想思考,從而讓自己似懂非懂。遇到這樣的較難的內容,老師應指引學生先將解題過程藏起來,自己嘗試著進行做題。解題完成后再將自己的做法與教材進行對照,在嘗試解題的基礎上把課本的解法做到理解。有了這樣一個獨立進行學習鍛煉探索的過程,學生可以把知識更深刻準確地進行體會。在預習新知識之后,學生還應該嘗試著通過做練習題的方式來檢驗預習的成果。這種嘗試,可以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的預習效果,有利于師生之間制定課堂學習計劃,抓住教材中的難點。
(二)因材施教做好課堂教學
教學要“因題而異”。老師準備工作應該盡量在適當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數學定義式的基本知識,其推導是比較復雜的公式推導需要很強的實用性,嚴謹的思維,需要更多的抽象理解。對于那些可以由舊知識來進行內容遷移的課文,學生可以學習模擬獨立的研究,這方面的知識是適合學生舉一反三的。在“加減法的教學”中,學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學習兩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實現知識轉移,連接新舊知識,新知識和原有的知識結構都包括在內。學生可以教學成功,具有滿足感,教學中,如果教師和學生都會覺得很輕松,事半功倍。
教學要“因生而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具有自己的思考和學習的品質。對于那些對于有學習有積極態度,思維、創新意識強的學生,任課教師需要素質良好,但是全部的學生采用同樣的方法顯然不符合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生由準備、思考到解決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探索知識更廣泛內容的背后,有利于培養其各種能力的獨立思考。而對于那些一步一步地學習、比較被動學習的學生,教學可能導致逐步導致他們一個較大的惰性,讓他們缺乏對知識的興趣,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教學要“因師而異”。這樣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其用意深刻理解,教導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的新發現是有趣的,這樣可以確保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對學生教學案例設計教學過程中,所以應該增加學生在教學和學習兩個不同層面的互助活動,在課堂上相互促進思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具有與學生交流精神的更高層次的互動能力,有著新思維碰撞的火花,使得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加強。相比之下,課本和課堂靈活的控制需要深刻的認識,如果對于學生“照本宣科”,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還容易“三好學生沒吃飽,后進生還餓著”的現象。
同時,關于將數學故事融入數學教學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別是在實踐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是較為有效的。鑒于此,只要把握好學習的針對性,用適當的方法,從而可以讓學生學習習慣變好,這對于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錦全.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4(05).
[2]金國文.淺談小學數學潛能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才智,2019(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