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多個芯片項目先后陷入爛尾、停產、勞務糾紛等,引發業內關于行業“虛火”的大討論。尤其是在“國產替代”預期下,芯片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不少人擔心,背后是否“虛火”過旺?
有投資機構統計,今年前7個月,半導體領域股權投資金額超600億元,是去年全年總額的2倍。對于長期處于“冷板凳”的這一行業而言,資金的投入讓研發不會舍不得花錢,估值一定程度超出理性區間,對于行業長期布局而言,都是有好處的。但需要警惕的是:隱藏在背后,有創業團隊的“浮躁”心態,有些核心隊伍尚未成型,僅有“PPT”就迫不及待路演;也有部分地方政府的“砸錢”心態,認為重金布局總能成功,卻可能空耗人力物力財力;更有企業抱著“僥幸”心理,以為即便不成功,也有大廠接盤。爛尾所帶來的財政浪費不說,多地項目之間上演“搶人大戰”,導致優質資源被分散,一些龍頭企業單體競爭力反而被削弱,不利于我國芯片行業長期發展。
分析目前爛尾的幾個項目,背后其實有共性:技術過于依賴“外商購買”,投資地方政府“一頭熱”,牽頭方并非是在行業摸爬滾打數十年的中堅穩定力量,一些主導項目的地方官員甚至已經“落馬”。
需要提醒地方投資的是,單靠財政砸錢,砸不出來高端芯片。芯片產業“贏家通吃”,做不到細分行業前三,很難達成規模效應。全球芯片產業格局中,我國處于不對稱競爭態勢,人才、技術、產業生態均與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材料、設備、設計工具……每個細節都是對工業基礎積累的考驗:妄自菲薄不行,貪大求全更不行;沒有政府投入不行,只有政府投入更不行。更需要注意的還有,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芯片所有產業鏈,中國不行,美國同樣也不行。
摒棄浮躁,準備“長跑”。芯片行業所需的高投入、強研發特性,注定這是個“苦活”。業內樂于見到更多的市場投資機構愿意投資長期價值,但同時需要集中優質資源、選定技術方向、形成研發合力、準備產業“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