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鉆石交易所,是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創造的諸多奇跡中的一個,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最國際化,是當時我國唯一一家中外合資的交易所,實行會員制,并遵循國際慣例,會員之間買賣一律以美元結算。我當時任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分管經濟工作,有幸投身到籌建上海鉆石交易所的工作中。
促成上海鉆石交易所啟動的原因
自1990年上海搞了證券交易所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對要素市場怎么發展,開始了系統的考慮、系統的判斷。總之,上海要成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一定是一個要素市場的中心。至于哪些東西能成為要素市場,當時最先想到的是資本資金——證券,然后想到土地是最珍貴的資源——土地市場,再有一個就是大宗商品、大宗物資,如石油、原材料、銅等各種工業資源要素市場。還有外匯,港口船舶貨代、船代等。
于是,上海的各種交易所星羅棋布地發展起來,成立鉆石交易所的想法也應運而生了。
當時以色列最重要的財團——艾森貝克集團對鉆石行業感興趣,艾森貝克先生跟朱镕基總理見過面。朱镕基總理在上海會見過他,在北京也會見過他,在會見的時候說到成立鉆石交易所的事情,朱镕基總理表示支持。徐匡迪市長參與了這些會見活動,所以積極推動在上海成立鉆石交易所這件事。
當時進入中國市場的鉆石很多是走私性質的。這樣,有一個規范的市場就顯得十分必要。
李嵐清的指示
1997年,徐匡迪同志致信朱镕基同志就上海擬建立并推進鉆石交易中心項目進展情況作匯報后,朱镕基同志劃了圈,批示嵐清會同春霖協調。
當時海關、外貿部、外管局、財政、稅務等多個部門由于不熟悉、不清楚鉆石交易中心的具體內涵,又涉及鉆石交易所的報告方案中有多項做法與國家現行政策不相符合,幾個部委不約而同基本上否定了在上海陸家嘴搞鉆石交易中心的設想。
我趕緊聯系李嵐清的秘書,把來龍去脈講了一番。李嵐清同志非常善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批了一段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指示,大體意思講了三條:第一條是鉆石交易這件事,我們中國是從計劃經濟過來的,都沒有搞過,都沒有管過,所以我們有關部門對這方面不熟悉,缺少經驗,所以不要輕易否定上海的意見。第二條請當時的外經貿部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去國際上知名的交易所考察一下,以了解國際鉆石市場的游戲規則,看完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回來再寫報告。第三條就是報告完成后再報他和朱镕基。李嵐清這么一批,這件事就柳暗花明又一村,扭轉過來了。
出國考察
1997年11月至12月,遵國務院領導及國辦指示,由外經貿部牽頭,國辦秘書二局、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和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共同組成考察團,赴比利時、以色列、英國、美國、泰國,就各地鉆石業發展情況、鉆石交易所的運作方式和管理規則進行考察。
考察由我帶隊,在路上,我們與其說是聊天,簡直可以說是在爭論。
國家部委五六個部門的同志開始兩天都眾口一詞地說我們上海辦鉆交所不行。然而,到了比利時安特衛普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鉆交所一看,他們的看法開始發生重大轉變。鉆石產業的交易規則和通行做法,實地一看就都懂了。
回國的時候,大家已經要一鼓作氣寫出一個共同支持上海建成鉆石交易所的報告給國務院。
2000年10月27日,上海鉆石交易所在金茂大廈舉行成立大會,世界上第27個鉆石交易所在中國誕生。(摘自《分析與思考:黃奇帆的復旦經濟課》 黃奇帆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