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療保險的補充,“物美價廉”的惠民保類保障項目正在多地“開花”。國內已有15個省40個地區正式上線的惠民保類保險。
在保費方面,各地惠民保類產品的年保費大多控制百元以內,最貴的佛山“佛醫保”,年保費是185元/人,也有采用分年齡段計價方式,如長沙“星惠保”,50歲以下48元/年/人,50歲以上138元/年/人;在保額方面,保額普遍是100萬元,個別城市將保額提高至300萬元,如東莞“市民保”、南通“全民保”。
此外,在保障范圍方面,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醫保目錄內的自費部分,二是醫保目錄外的特藥(有些產品只保障其中一個方面,有些產品保障兩個方面)。
緣何各地如此青睞惠民保類產品?“對于保險機構來說,惠民保項目能提升形象,因為責任擔當可能比經濟利益更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惠民保能使得險企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收入,而風險將由政府共擔,可能比經營競爭激烈的百萬醫療險更好。同時,險企能借此掌握健康風險相關數據,獲得醫療保健服務的潛在客戶。此外,考慮到近幾年來網絡互助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疾病風險的保障,主要平臺運行穩健,保險公司也應當更加勇于“創新”。
機遇與風險總是相伴而生,一路高歌猛進的惠民保也不可避免觸及到了“暗礁”。
9月24日,剛上線1個多月的惠嘉保宣布,“由于相關政策限定,惠嘉保產品近期無法再次上線。”自此,惠嘉保成為國內首個停止投保的惠民保類保障項目。
一葉而知天下秋,惠嘉保的“折戟”,也再次反映市場對惠民保項目可持續經營能力的隱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運營等等環節都需要成本,而目前惠民保后續的二次轉化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規模效應也未體現出來。 (摘自《北京商報》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