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20日晚10點,翻譯家鄭克魯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
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基督山伯爵》等法國文學作品的譯文都出自他手。他還曾憑借《第二性》全譯本獲201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
退休之后,鄭克魯又開始翻譯雨果其他幾部長篇,包括《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和《海上勞工》等。
此外,他還主編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外國文學史(修訂本)》。
提起翻譯,人們通常會想到“信達雅”的三個標準,文筆是否流暢、有沒有文采,是讀者判斷翻譯水平好不好最直觀的標準。如果說流暢考驗的是譯者的外語水平,那么文采考驗的就是譯者的中文水平和文化儲備。這也一直是鄭克魯強調的。他說譯者需要有很好的中文素養,能夠使用一些非日常用詞,甚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詞。只要譯者用得好,就能把這些詞藻用“活”。
在鄭克魯看來,翻譯文學作品,不是單純把一字一句譯好就行,是要看整體。《巴黎圣母院》故事發生在中世紀,小說里用到的許多中世紀詞很難理解,還有從古到今的建筑專業詞匯,其翻譯的難度可能超過《悲慘世界》;翻譯《笑面人》時候,他需要了解英國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雨果寫英國議院的部分很復雜,這也增加了翻譯的難度。
一些名作有很多不同的譯本,對于重譯的必要性,鄭克魯認為除非你的譯本能夠超越前者,否則就沒有重譯的意義。有出版社曾經請他重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可他覺得傅雷譯得很好,要超越他很困難,所以就拒絕了。
立足漢語言文化背景和閱讀習慣,深入淺出地轉述外國歷史文化和專業詞匯,如鄭克魯一樣的譯者在探索更通暢的翻譯之道,而不僅僅是語言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