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小鎮做題家們就好像奇幻游戲里的勇士,歷經磨難終于集齊寶物,滿頭大汗地殺死魔王,滿以為天下終于太平;正躊躇滿志地準備享受榮耀和鮮花的時候,卻發現魔王背后還有一個小門,進去以后,里面遍地都是魔王。于是,有些人崩潰了。
做題家們一路披荊斬棘,從窮癖小鎮到巍巍學府。他們通過學習“逆襲”成為親戚朋友里的榜樣,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自己心里也多少有些優勝者的自豪。可當他們突然發現,自己一向引以為豪的解題能力在面對人際關系、求職工作等大魔王時,并不得心應手,不能讓自己繼續神擋殺神,保持在同齡人中的絕對優勝地位的時候,有人開始動搖了,認為自己不再是“天選之子”,甚至因此而自怨自艾。
認清自己:優秀本質與客觀差異并存
一個人能在如今競爭如此慘烈的高考中脫穎而出,意味著他至少擁有2種能力:敏銳清晰的邏輯能力,能系統地歸納、總結并應用解題技巧;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在文山題海中堅持下來。做題家們本身已經是同齡人中能力的佼佼者,這些能力就潛藏在他們的身體里,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與此同時,做題家們的生長環境和經歷意味著,他們在很多方面與城市學子相比確實存在不足。馬爾克斯曾說:“月光再清亮,也遮不住星星的光輝。”博聞廣識或者品學兼優的城市學子,其實并不會影響做題家們繼續進行自我提升之旅。唯一阻礙他們的,是“不能拿第一就等于0”的簡單二元思維。在悅納自己長處的同時,冷靜地意識到自己的短板,或許意味著新成長的開始。
不要貼標簽,不要自我設限
當你給自己貼上標簽,用標簽那個狹小的視角來審視世界的時候,你會失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東西,叫作生命力。
美國心理學家蘭伯特(Lambert)曾進行過一個著名的“疼痛忍受”實驗。蘭伯特先把志愿者們隨機分成兩組,然后對每位志愿者進行電擊。這種電擊采用特制的設備,可以模擬人類不同等級的疼痛感。等級從1級到10級。蘭伯特對A組志愿者說:“沒有人能夠忍受6級以上的疼痛,一般人最多到5級無法忍受了。”而對B組志愿者說:“人們至少能接受6級以上的疼痛,連我6歲的兒子都能堅持到5級。”實驗結果證明,蘭伯特的暗示起了很大作用。A組志愿者大多在4級就表示無法忍受,只有2人能堅持到6級。而B組志愿者所有人都堅持到了6級,其中35%的人堅持到了8級以上,還有4人成功堅持到了10級。
“疼痛忍受”實驗說明,當一個人給自己貼上標簽,認定自己做不到什么事的時候,他往往就真的做不到了。對于做題家們來說,也是如此。
走出舒適圈
勇敢地走出舒適圈真的很難,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雄偉壯麗的大山上,往往山腳下沒有什么游客,因為誰都不甘心只在山下看看就離開。山頂的游客也屈指可數,因為登山的道路太險峻,唯有敢于突破自我的強者才能登頂。只有山腰才擁擠不堪。
做題家們要突破的“山腰”,就是大膽拋開過去的成績和標簽,積極從客觀現實出發來思考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沉著思考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勇敢地向城市學子們學習。如果總是認為自己的困難是“先天不足”導致的,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來分析,就是“錯誤認識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把時刻運動變化的困難當成了永恒不變的靜止問題。同時沒有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困難的關系。”
“即使生活在陰溝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星空是平等的。愿小鎮做題家們也能取長補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