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各地積極響應,在全社會掀起了愛惜糧食、文明用餐的熱潮。
社會觀察
節糧惜糧出新招
1.大飯店里的“星盆”
在上海蘇浙匯,“小份菜”“半份菜”有一個雅號叫“星盆”。負責人說:“我們的服務員會根據客人的人數來推薦菜品。比方說,三四位顧客要點一份紅燒肉,我們就會建議點‘星盆,例盤88元,‘星盆只需48元。”目前在蘇浙匯,40%的菜都有“星盆”。此外,蘇浙匯還專門推出獎勵措施,如果顧客餐后“光盤”,餐費可以打9折,或者贈送甜品。剩菜統統打包帶走也算“光盤”,也有獎勵。
2.用“質量”來“減量”
重慶徐悲鴻中學食堂,“節約糧食”“光盤行動”“粒粒皆辛苦”等圖文并茂的宣傳標語滿眼皆是。
打飯過程中,老師提醒同學們按照自己的食量來打飯,可以先吃,不夠再加。有位女同學一邊吃著打來的雞腿飯,一邊和同學夸贊午餐的美味,餐盤里的食物不一會兒就被她全部“消滅”。她說,今年學校食堂新增了土耳其烤肉、雞腿、鴨腿等各式各樣的特色餐。
“食堂菜品采購的數量增加了,學生剩飯的數量減少了。”徐悲鴻中學服務中心主任說,“食堂往年就只有基礎套餐,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吃膩,剩飯剩菜就比較多。今年食堂新增10余種新菜品,讓學生減少浪費的同時,吃得更有營養。”
3.“智慧餐廳”加速“光盤行動”
江浦路街道康善養老院“睦鄰小廚”是上海首家引進自主稱量售餐設備及餐飲管理軟件系統的“智慧餐廳”,從取餐到結算全程自助。居民先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餐品,靈敏的稱量終端會在一秒內自動進行稱量,精準到克。稱量結束后,居民使用一卡通在感應器上刷一下,完成自動結算。一只雞腿、一塊梅干菜扣肉都可以單獨購買,減量稱重式銷售真正實現了按需取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光盤”漸成風尚
1.倡導文明餐桌
隨著“光盤行動”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將“節約糧食”“適度消費”等理念融入日常經營當中,“文明餐桌”迅速形成社會共識,并蔚然成風。“我承諾:主動落實主體責任、主動倡導節儉風尚、主動引導理性消費。”這是一份在某縣餐飲單位流傳的《厲行節約 制止浪費》的承諾書,大家紛紛爭做文明餐桌的倡導者、宣傳者、踐行者、監督者。
2.拒絕就餐浪費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孔女士是兩個幼童的媽媽,她很支持“光盤行動”,與家人“約法三章”,不給孩子多夾菜,外出就餐時自帶打包盒。孔女士發現,在家吃飯時,長輩總會不停地往孩子的碗里夾菜夾肉,孩子最后吃不了,飯菜就只能倒掉。于是她告訴父母,以后不要總給孩子夾菜,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進餐。她還要求孩子盡量將碗里的食物全部吃完,“讓他們從小就養成‘光盤的用餐習慣。”在外就餐時,孔女士也會帶上家里的餐盒,剩下的飯菜可以選擇性打包。
3.光盤打卡,日行一善
用餐完畢,上海市民林先生打開了“光盤打卡”小程序,對著空盤拍了一張照,AI自動識別后,他獲得了157的正能量值。“正能量積累到一定數值,就可以兌換物品,包括書籍、手機、紅酒等,也可以捐贈能量兌換愛心餐,幫助鄉村兒童遠離饑餓。”林先生說,這是他第十次打卡,還加入了一個群組,和朋友們一起堅持“光盤”。
“光盤打卡”的小程序正在年輕人中流行,有近百萬人次參與。“百城千校光盤行動挑戰賽”等活動也在全國高校中流行開來。
“我們希望以此向新一代的年輕人傳播愛惜糧食的理念,引領節約糧食的新風尚。”“光盤打卡”項目的創始人柳濟琛說。
時文精評
節約是永不過時的美德
自古以來,節約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墨子》中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漢代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唐朝詩人李商隱寫下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著名詩句。古老的中華民族,節約理念深入人心,節約之風代代相傳。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節約,首先是由我們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們的國家底子還不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提倡節約、反對浪費,首先要在全社會形成對節約的高度認同。節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良好的修養,是對自身欲求有節制,對國家、民族和自我負責,而奢侈浪費、揮霍無度,常常是敗家敗國的前奏。節約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節約往往和進取、奮斗、樂觀的人生態度相關聯,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重視節約,一般就能有計劃、有目標、有條理地去實現自己的追求和夢想。節約,體現的是一種高貴的憂患意識,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未雨綢繆之舉。
厲行節約,就要在全社會確立節約意識,倡導節約文明。自助餐浪費、公共食堂的有些浪費行為的確觸目驚心,要切實行動起來,讓不浪費糧食、吃飯光盤成為底線要求。同時,提倡節約,不是抑制人們正常的健康的消費,不是不讓吃飽吃好,不是讓大家過苦日子,而是要培養更加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良性發展。
積羽沉舟,滴水成河。每個人都能做到厲行節約、遠離浪費,一個社會也就離綠色而富足不遠了。
(作者李玉滑,選自《光明日報》2020年8月18日。有刪節)
少年心聲
李語嫣: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盤,定要一干二凈。“光盤行動”不是一陣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人人都行動起來,久久為功地堅持下去,餐桌上將會盛開更加絢麗的文明之花。
歐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王子浩:從我們的盤中餐開始,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對我們個人的成長,也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道德價值的。
楊浪浪:大家在家吃飯要合理定量,堅持光盤;在外吃飯,不要講排場,合理點菜,不貪求豐盛,讓“光盤行動”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編者 心語
一份飯,一盤菜,從農田到餐桌,凝結著很多人的付出和汗水。以前大家外出吃飯,可能點的菜越多越覺得有面子,所以就忽略了這些,但現在,最讓人覺得有面子的可不是鋪張,而是“光盤”。“光盤行動”體現的是文明,勤儉節約應該成為我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