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穎
摘 ?要:針對企業化工園區中排放的廢氣中污染物濃度高,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問題,開展對企業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措施分析,通過合理選擇企業化工園區地理位置、提高園區環境準入門檻、加強社會各界對環保參與力度、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嚴格控制廢氣排放方面的治理,降低企業化工園區對大氣的污染程度,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全。
關鍵詞:企業化工園區 ?大氣污染 ?防治 ?管理
中圖分類號:F4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c)-0102-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discharge of waste ga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park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s high, the serious influence people's health, 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the problem, carry out management measures in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preven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reasonable choice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location, improve the campus environment barriers to entry, strengthen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environmental engagement, atmospheric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y,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emissions of governance, decrease the pollution of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of atmospheric, safeguard people's health and safety.
Key Words: Enterprise chemical industry park;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為了解決資源的有效分配,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為原則,結合當地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及其發展的優勢,促進優勢產業及關聯產業的建設,從而形成明確的主導產業的企業化工園區[1]。但企業化工園區在促進化工產業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產生了較大的問題和風險,如企業化工園區內危險源眾多且密集、事故的潛在損失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等。雖然各級政府正在逐漸加大對企業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但仍然沒有起到根本性的改觀。并且僅僅依賴于減少企業化工園區企業的運行維護生態環境也只會抑制其發展的速度,因此該文開展了對企業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措施分析,希望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幫助的同時,也能促進企業化工園區的發展。
1 ?合理選擇企業化工園區地理位置
城市中大氣污染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例如森林火災、火山噴發之外,最主要的是人為造成的污染。而在人為污染源中大多數的污染物來源于企業的化工園區,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當這些氣體濃度過高時會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群眾的人身安全[2]。因此,在企業化工園區建設時期,應選擇該地區城市的上風向位置,并且應遠離居民群眾密集的區域以及各個名勝古跡等敏感地區。同時在建設時應在企業化工園區與居民住宅區域之間建立至少300m的隔離帶,并且隔離帶中的建筑物也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完成規劃,嚴格禁止在隔離帶上建設住宅、學校、醫院等機構。
2 ?提高園區環境準入門檻
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化工園區對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水平,應提高園區環境的準入門檻,對已有的大氣污染物進行嚴格控制,對于新增的污染源也應進行有效的控制,對于一些污染處理水平差、污染設備不達標的企業應嚴格禁止其生產[3]。對于園區內的化工企業應進行定期及不定期的檢查,尤其是對于企業中廢氣排放過濾的設備,對其過濾的效果進行排查,對于檢查結果不符合園區環境要求的企業要令其進行及時的整改,若企業無法及時整改則應直接將其取締。不斷強化企業化工園區內部各個企業的防治能力及對污染物的清潔能力,限制其排放次數。加強化工園區中各個企業治理污染能力以及清潔生產能力,按照相應的排放機制嚴格執行。加強對已有污染企業的限制,淘汰落后且不符合企業綠色生產標準的企業。對于新建企業要嚴格控制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并為其配備處理污染的設備,從而保證其排放標準符合相關規定。
3 ?加強社會各界對環保參與力度
企業化工園區大氣污染的防治和管理不僅要依靠該領域學者的研究,同時還應加強企業內部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并采取公眾、媒體與學者之間建立互動的方式,帶動公眾對大氣污染防治和管理的積極性。通過媒體對企業化工園區污染情況現狀的報道以及公眾給予的反饋,有效提高有關部門對相應防治管理措施的推行,進一步完善對園區內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同時,有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宣傳工作,并在整個企業化工園區中實行環境衛生的評估工作,對于評估結果優異的企業可進行適當的獎勵,對于結果不理想的企業也可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在化工園區的大氣污染防治中,必須增加技防手段,以先進的技術措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的污染氣體監控,切實做到嚴防死守。大氣污染的污染源排放點一般按照環保驗收標準,應當建設廢氣回收裝置,對廢氣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才準予排放。但是現實中,由于廢氣回收裝置老化、損壞或者故障等原因造成處理不達標、密閉性下降,會形成不達標廢氣的泄漏點,造成對大氣的污染。
4 ?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政策
針對目前已經存在的企業化工園區大氣污染問題,必須由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防治管理措施的實施需要依靠于相應的法律作為依托才能夠提高執行的效率。因此,企業化工園區應聯合多個部門,根據相應的大氣污染治理標準對園區內部進行統一的排查,再根據廢氣、廢水、廢物的排放標準對不符合規定且不積極配合整改的企業應明令取消或禁止其企業運行。對于污染排放量超過標準的企業應提出更高的懲罰力度[4]。在一些企業中常常會出現白天按照標準過濾排放而晚上直接將污染物排放到空氣中的現象,對于這類企業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高度重視,不僅要在白天排查,在晚上也應采用隨機排查的方式,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鼓勵民眾與監管部門一起參與到對污染排放的監督當中,讓民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做出反饋,提高對大氣污染的監管力度。
由于大氣污染具有無明確邊界界定的特點,因此還可以通過企業化工園區與整個城市的環境治理機構共同規劃出針對大氣污染的防治管理措施,實現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政策。由于不同的區域內自然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對于大氣污染的凈化程度也存在不同,因此在制定聯防聯控政策時要充分發揮出當地自然環境的凈化作用。
5 ?嚴格控制廢氣排放
根據企業化工園區所在地大氣環境及氣候環境的質量,對其進行嚴格的廢氣排放控制。例如,夏季空氣的流通速度較快,可適當放寬園區內部企業對廢氣的排放限制,而冬季空氣的流通速度減緩,要嚴格控制園區內各個企業對廢氣排放的限制,嚴重時還可禁止其排放。對于企業中新建項目的廢氣排放控制,首先要充分了解該企業自身的性質以及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在實施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綠色清潔生產的原則,保證其廢氣排放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完成施工建設。對于園區內老舊的生產企業,對其進行廢氣排放的控制首先要根據以往廢氣排放情況建立合理的廢氣排放機制,根據企業工業園區的發展情況限制其廢氣的排放[5]。其次對于廢氣排放嚴重超標的企業,可通過引入先進的治理設備,提高企業對廢氣的處理效率。最后可以通過提高園區內生產企業的系統密閉性,實現對大氣污染的防治,例如加高企業生產所需煙囪的高度、降低污染物濃度等。
良好的制度需要踏實的工作予以落實。在化工園區的大氣污染防治中,必須嚴格把關不松懈,切實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因此需要在建設把關和日常監督檢查中從專業的角度高標準、嚴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保護青山綠水。建設階段還可細分為規劃把關與驗收把關[6]。在園區建設規劃階段,園區的布局、擬入駐企業的從業方向、主要污染物類型,甚至污染物種類的預測,都需要環境保護部門積極參與,從專業的角度給出評價意見與改進建議;企業入駐園區后,必須進行一對一的現場檢查,嚴格對照現場情況與審批結果的差異,存在問題在開工前就要整改。
6 ?結語
在企業化工園區的穩定發展中,經濟的發展固然重要,但只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才是為企業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該文通過對現有工業園區中存在的大氣污染問題提出了相應的防治管理措施,通過上述措施的實行可以有效提高有關部門對企業廢氣、廢物、廢水排放的控制水平,提高城市整體環境質量,從而保證群眾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文興,柴發合,任陣海,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歷程、成就與經驗[J].環境科學研究,2019,32(10):1621-1635.
[2] 謝麗娜.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監測分析及對策[J]. 科技創新導報,2019,16(34):132,134.
[3] 肖翠翠,郭培坤,常杪,等.大氣污染防治督查結果特征分析與政策效果評估——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11):42-48.
[4] 何忠華,張濤,胡娛歐,等.考慮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影響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研究[J].智慧電力,2019,47(5):1-9.
[5] 溫珺琪.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綜述[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29):106-107.
[6] 李紅,彭良,畢方,等.我國PM2.5與臭氧污染協同控制策略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9,32(10):1763-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