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驛 鄭久華
摘要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越來越高。網絡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衍生出網絡暴力事件頻發等一系列不可為人們所忽略的問題,網絡中的素養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針對網絡暴力事件頻發背景下,對700名大學生網絡素養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學生網絡素養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旨在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構建更加和諧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 網絡暴力 大學生 網絡素養
基金項目:2019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D-085)“網絡輿情治理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研究——基于上海市高校的實證研究”;上海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編號:S201910264128)“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研究”。
作者簡介:劉思驛,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2017級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鄭久華,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48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9年8月30日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統計報告》,截止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這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絡的高度普及一方面促進了大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多元世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如隨著社交網站的蓬勃發展,大學生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線上觀點的發表,但因為管控、教育等因素的缺失使得近些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發,嚴重的影響到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及網絡輿情的走向。網絡暴力是人們在網絡上站在道德高度上用多種方式有意或無意的攻擊某一方,并給受攻擊方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嚴重影響的事件。
當代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已然達到了很深的地步,如何保證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使網絡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從而構建積極良好的網絡環境,進一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是如今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高校的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線上線下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問卷調查,希望以此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歸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本次問卷自編方式,共分為五個維度:自我發展”(3個條目),指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獲得的自我能力提升的意識;維度2為“網絡安全”(4個條目),指在網絡活動中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維度3為“網絡行為管理”(4個條目),指對上網過程中的行為自我約束能力;維度4為“網絡認知與評價”(4個條目),指個體對網絡環境和信息的態度、看法和評價;維度5為“網絡道德。分別對個體在上網過程中的約束能力、對信息的信任度、作為評價者自身的思維理性程度等進行了分析與統計。
本次調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其中,線下投放主要集中在上海市臨港地區的五所高校展開,線上投放涵蓋上海市各大高校。本研究共發放700份問卷,回收問卷69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654份,有效率為93.4%。樣本在學校類別、年級、性別、學科等方面基本上呈平均分布。
(一)使用網絡社交為主,對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存在質疑
在上網目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上網目的多樣化。尤其是對于社交軟件的使用,選擇“經常使用”和“總是使用”社交軟件的大學生占比達到81.3%,由此可見社交軟件的使用在大學校園中已達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微信、QQ等軟件具有傳播信息速度快,使用簡單等特點。大學校園內由于各職能機構較為分散,因此師生問通知消息、交流社團事宜時為盡快收到對方答復,會廣泛使用到各類社交軟件。
對于“我能判斷網絡消息的可靠性”有1.7%的學生選擇了“完全不符合”,有12.2%的學生選擇了“有些不符合”有32%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網絡消息來源廣泛,消息更新換代速度很快,消息質量良莠不齊。網絡作為大學生了解世界、關心消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依舊有接近半數的大學生對網絡消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存在質疑。部分不負責任的網站會發布一些虛假消息,并且打出與報道不符的標題及圖片博人眼球,這些都使得報道的真實可信度大打折扣。
(二)使用網絡時能考慮后果,但自我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發表言論時,我會考慮其帶來的影響”有47.1%的學生選擇了符合。由此可見,依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在發表言論時考慮到自身言論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會考慮自己言論的合理與合法性。有些銳評通常具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比如前段時間網絡熱議的李心草事件,正是因為當事人母親在網絡社交平臺的發聲,提出自己對案件審理過程的質疑,才引起了社會各方極高的關注度,也進而推動了案件的進一步審理。
“我會利用手機等拍攝私密照片上傳到微博等社交媒體”,合計有60.4%的學生選擇了“符合”和“非常符合”,僅有2%的學生選擇了“完全不符合”。可見大多數大學生們愿意發布涉及隱私的內容至社交媒體。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不懂法律、不重視個人隱私的特點推出“校園貸”“裸貸”等違法金融業務,“滾雪球”式的債務堆積致使很多大學生無力償還欠款,因為害怕父母、老師責怪,礙于面子等原因選擇不報警,而是選擇默默忍受來自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三)能夠自我約束,但不主動制止不文明行為的現象
“當遇到他人網絡不文明行為時,我會阻止他”,有37.9%的學生選擇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但值得關注的是,有32%的學生選擇不確定。由此可見,有一部分的學生愿意站出來抵制部分不文明現象,但仍有部分學生沒有此意識或沒有自己明確的態度。認為他人的網絡不文明行為與自身關系不大。線上阻止網絡不文明的現象主要包括網絡社區的舉報等功能。當看到不良言論時,舉報往往是最直接的處理方式,但舉報的消息有延遲,收到回復較慢,因此有部分學生礙于麻煩,會對網絡不文明的現象坐視不理。
(四)高校對網絡使用的引導監督略顯不足
“我所在高校對學生上網進行了引導和約束。”有29.4%的學生選擇了“有些符合”,有接近50%的學生選擇了“不確定”和“不符合”。由此可見,上海市高校對于學生的網絡使用引導方面的作用甚微,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網絡相關教育并不知曉。高校承擔著教學和學生生活管理的雙重義務。部分高校對網絡安全的重視度不夠,網絡安全教育僅靠張貼標語、校內宣傳等方法,刻板老套的宣傳方式無法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而有些高校采取線下知識競賽、線上講座等方式對學生上網行為進行約束和教育則具有較好的反響。
(一)對個人隱私重視度不夠,自我保護意識欠缺
個人隱私的泄露如今已成為屢見不鮮的現象。在日常瀏覽網頁或注冊個人賬號時經常需要填寫個人信息,如不填寫個人信息將無法正常享受服務。然而網絡環境復雜,這些個人信息雖然經過加密處理,但對于黑客而言破解加密信息易如反掌。大學生對個人隱私的概念沒有明確的認知,認為在社交平臺發布個人動態等行為不存在安全隱患。
(二)高校教學引導欠缺,學生對課程內容興趣度低
對于網絡暴力事件的預防和宣傳,部分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并未開設有關網絡使用引導方面的相關課程。大部分學校開展教育的渠道較為單一。比如通過講座和校園宣傳欄的方式進行宣傳。“低頭族”們很少會關注校園各處并不太醒目的宣傳欄,而講座也只是單純采用課堂教授的形式展開,與日常授課相似,很少能引起大學生們的興趣,因此也收效甚微,并不能做到網絡暴力事件的教導和預防。
(三)網絡發展迅速,政府監管存在滯后性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言論的開放性和傳播速度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等只能單向地向民眾播報消息,無法實時取得民眾回應。自媒體的發展改善了這一局面,通過網絡,網民和消息的發布者可以更好地實現信息互通。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的權威性飽受質疑。人人都可借助網絡發布信息,但消息的真實性卻無人審核。網絡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傳播渠道,相關的信息監督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的制定欠完善,消息一經流出所引發的效果無法評估,也很難追根溯源,找到消息擴散源頭并及時管控。
(一)學會調節自我,及時疏解不良情緒
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也有的學生會通過網絡接觸到網絡暴力事件或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當遇到網絡暴力事件時,要學會及時疏解不良情緒。受害者的沉默和旁觀者的冷眼相對都會使得網絡暴力事件愈演愈烈,能夠從自身做起,杜絕可能的傳播途徑,認清現實與網絡區別,積極調節心態,才有可能真正免受其害。
(二)高校創新課程設置,提高學生關注度
各大高校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做到與時俱進,保證大學生們對課程較高的興趣度,這樣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從而減少網絡暴力事件在大學生這一階層傳播的可能性。同時學生和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值得引發更高關注。學校可以定期開展網絡素質教育課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介入網絡素養的培養,并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以新的傳播形式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學校發展等事情的關注度。
(三)肅清網絡環境,規范法律制度
政府作為網絡的主要監管部門,是杜絕網絡暴力現象的“第一道防線”,相關部門應根據我國國情實際與高等教育實際,進行網絡素養培育宏觀方面的指導,不斷加強國家對網絡素養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時借鑒國外有關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方面先進的做法及管理模式,制訂出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國家標準,制訂和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強有關機制方面的管理,積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網絡文化品牌。
(四)進一步規范網絡自媒體平臺的運營
社會的高速運轉,各大自媒體成為人們首先接觸消息的渠道。自媒體兼具傳播消息和發表意見的雙重功能。有些網絡暴力事件往往借此平臺應運而生。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進一步規范網絡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必要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管控。同時自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也應進一步向推送新聞的年輕化、趣味化靠攏。從而提升青年一代對時政熱點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