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瑜璽
摘 ?要:根據廣西巖溶地區地質環境特征,分析該地區公路地質災害的幾種常見類型,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巖溶地區公路工程的施工穩定性,為我國巖溶地區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廣西;巖溶地區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94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28-0139-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rst areas of Guangxi Province, several common types of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is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stability of highway engineering in karst area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highways in karst areas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Guangxi; highway in karst areas;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公路建設帶來了新浪潮,越來越多省市高等級公路已由平原進入山區,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然而,我國山區地質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自然災害頻發等,為山區公路建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關于山區公路地質災害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劉鑫[1]對山區公路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了分類,并分析其內在成因和誘發因素,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和措施;許超[2]根據我國山區公路的具體地質條件和環境,分析了其地質災害類型,提出對山區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指標以及評估的方法;任侃[3]結合實際,解析山區公路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和解決措施,針對性的給出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汪洋[4]等分析了山區高速公路常見地質災害類型及破壞形式,設計開發“Google Earth的山區高速公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系統”,對提高公路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援的效率和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對于巖溶地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較少,對其地質災害類型及防治措施的側重點涉及較少。本文根據廣西巖溶地區地質環境特征,分析該地區公路地質災害的幾種常見類型,并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為我國巖溶地區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與理論依據。
1 巖溶地區自然環境特征
1.1 氣象、水文
廣西巖溶地區屬亞熱風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23℃,全區極端最高氣溫33.7~42.5℃,極端最低氣溫-8.4~2.9℃,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北向南遞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年日照時間1600~1800h,年均無霜期280~360d[5]。巖溶地區地下洞隙縱橫,地表水和地下水系并存且較發達,水文動態變化大,旱澇交迭,地表水下滲嚴重,環境條件較差。
1.2 地形地貌
廣西碳酸鹽石分布面積約9.4×104km2(出露面積約8.95×104km2),出露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37.68%,碳酸鹽石在內外應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多樣的巖溶地貌,其主要地貌類型有峰叢洼地、峰林谷地及孤峰平原3大組合類型[5]。
1.3 土壤植被
廣西巖溶地區的碳酸鹽石山面積大(前文已說明),部分土壤形成也表現出明顯的脫鈣和復鈣過程。在地形地貌、水分、土壤耕種利用等的影響下,土壤的分布表現出明顯水平分布規律和垂直分布規律[5]。該區大部分山脈土壤較適合植被生長,植被以灌木為主,土壤的收縮力度加大,能較好地防止土壤疏松滑坡等。
2 巖溶地區公路災害類型
2.1 巖溶塌陷
(1)成因。巖溶塌陷(喀斯特塌陷)是廣西巖溶區主要地質災害之一。在巖溶地區平原或山谷等地勢較平坦的地方,洞穴上方一般覆蓋有土層,長時間下雨使上覆土層重量驟加,或長時間干旱使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洞穴出現負壓,導致洞穴上覆土層下塌。另,人類過度抽取地下水或向洞內排放腐蝕性物質等,亦導致塌陷。巖溶塌陷示意圖見圖1。(2)發生前兆。井或泉水位出現突然地升、降,水色渾濁、翻砂、冒氣;地面出現環狀裂縫且不斷延展,產生局部地鼓或下沉現象等。
2.2 崩塌(含危巖)
(1)成因。人為公路切坡使坡體邊坡局部變陡,增大臨空面,增加邊坡不穩定因素,在暴雨沖刷、浸潤等作用下,風化裂隙面的抗剪強度下降,抗滑力隨之下降而導致崩塌。崩塌示意圖見圖2。(2)發生前兆。崩塌處的裂縫擴大,危巖體的前緣有掉塊或墜落現象;坡頂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并伴有異常氣味;出現巖石撕裂摩擦錯碎聲;熱、氣、地下水出現異常等。
2.3 滑坡
(1)成因。坡體上殘積土層等松散物質較厚,坡體較陡,公路切坡使坡體邊坡局部變陡,增大臨空面,增加邊坡不穩定因素,在暴雨沖刷、浸潤等作用下,后緣山體表面的松散土體抗剪強度降低,整體地或分散地沿巖土接觸面向下滑動。滑坡示意圖見圖3。(2)發生前兆。山坡上出現裂縫,滑坡體上出現大量馬刀樹或“醉漢林”,建在斜坡上的多處房屋的地面、墻壁出現明顯拉裂,墻體歪斜等;禽畜驚慌等。
2.4 泥石流
(1)成因。人為公路切坡使坡體邊坡局部變陡,破壞了山體表面,在暴雨沖刷、浸潤等作用下,山坡或溝谷中的固體堆積物混雜在水中,沿山坡或溝谷向下游快速流動,并在山坡坡腳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積下來。泥石流示意圖見圖4。(2)發生前兆。河(溝)床中正常水流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河(溝)谷上游突然發出異常轟鳴聲;出現輕微的振動感等。
3 防治措施
結合廣西巖溶地區地質環境特征,本文分析了該地區公路建設中常見的幾種地質災害類型(巖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并根據其特點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6-8],詳見表1。
4 結論
(1)廣西巖溶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下洞隙縱橫,地表水和地下水系并存且較發達,水文動態變化大;碳酸鹽石山面積大,內外應力的作用下,主要形成峰叢洼地、峰林谷地及孤峰平原3種地貌類型。(2)根據廣西巖溶區地質環境條件,在公路工程建設中,該地區公路地質災害主要有巖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幾種常見類型。(3)通過分析巖溶區公路地質災害的幾種常見類型(巖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特點,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為提升巖溶區公路施工安全性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劉鑫.山區公路常見地質災害成因及治理對策[A].全國公路工程地質科技情報網2008年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
[2]許超.山區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16(5):76.
[3]任侃.解析山區公路工程地質災害與防治措施[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8,41(8):82-83.
[4]汪洋,韓勇,張順利,等.基于Google Earth的山區高速公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系統設計[J].科技與創新,2017(17):120-121.
[5]廣西通志(1979-2005)[J].廣西地方志,2017(2):42.
[6]裴雪玲,李開鵬.某建設項目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J].世界有色金屬,2019(6):220-221.
[7]張辰,蘭素戀,韋浩.公路邊坡巖質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J].西部交通科技,2017(6):55-59.
[8]周托.試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技術建議[J].西部探礦工程,2019,31(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