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的確立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推進,也是鄉村建設內容的進一步完善。但是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如村落損毀嚴重、村落人才流失嚴重、符號化開發、保護方向存在迷失等現實化困境。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培養并鞏固保護意識、因地制宜、建立電子檔案、利用民間力量等再思考。
一、引言
村落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單元,在今天依然承載著55162萬的中國人口,略低于84843萬人的城鎮人口。在中國,由于龐大的鄉村人口數量,村落的發展依然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工作。2000年時,我國的自然村落共計363萬個左右,到2010年時,我國自然村落總數縮減至271萬個,[1]伴隨著自然村落的消失,無數傳統文化與特色民俗都伴隨著村落的消逝而埋入歷史的塵埃。在這種背景下,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國家部門于2012年聯合開始進行傳統村落的調查。傳統村落指的是形成時間較早、具有豐富自然與文化資源、具有傳統特色建筑風貌與選址的村落。傳統村落的價值不僅表現在它們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更表現在它們具有的經濟、社會、歷史價值,它們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發展與繁榮,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見證,是一個理應被保護的文化符號。
二、傳統村落保護的現實困境
盡管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強,保護方式也多種多樣,但是依然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一)傳統村落損毀嚴重
自然村落的數目逐年減少,已經確認為傳統村落的自然村落面臨的損毀形勢也極為嚴峻,這其中受損情況最為嚴重的就是當地的古建筑。古建筑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幫助人們更準確地定位傳統村落的產生時間,豐富古建筑、歷史等領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對于傳統村落而言古建筑也是一種文化象征,有助于進一步開發其經濟價值。但是目前大多數的古建筑的設計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村民希望有更寬敞的屋舍,更方便的出行,因而對古建筑進行了破壞性的拆除和改造。而更多的古建筑則處于危房之列,以木材作為房屋主要結構的建筑更是遭受了蟲蛀與腐朽,修繕難度大,成本高。最終,在許多傳統村落里呈現出了新房與古危房并存的局面。
(二)農村的人才流失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與此相適應的,用工需求有了極大地提高,這就使得以務農為主要工作的村民開始走入城中謀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進城務工的收入一般而言要高于農村務農的收入,屬于城市的拉力因素,另一方面是農村簡單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閉塞的消息以及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使得農民進程務工,這是農村的推力因素。務工潮的興起直接導致留守兒童以及孤寡老人的大規模出現。大學擴招后,農村的學生大量進入高校學習,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進入城市工作并安家,導致留在農村里的相關建設人才不足。高素質人才的流出、青年勞力的務工,導致留守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兒童,他們不能擔任起建設鄉村的重任,進而傳統村落的保護也難以完成。
(三)傳統村落的符號化開發
旅游業是傳統村落最常用的開發方式,但是受限于當地居民的整體水平,村落的開發主要通過外來資本完成。在外來資本的接手過程中,當地居民逐漸從農業或手工業生產者變成服務業者,在居民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傳統村落物質發展與居民精神發展的脫節。除此之外,商業化的開發可能僅僅將傳統村落的文化進行符號化地處理,畢竟在商業中資本最求利潤,保護文化是次要的。這就可能導致在全國各地的傳統村落中,盡管村落實際情況差別很大,文化底蘊各不相同,但是游客們體驗過后并不能區分出本地的文化具體有何特殊之處,進而不利于長期的旅游開發。
(四)保護方向的迷失
大部分研究所定義的傳統村落保護主要為具體物品的保護,如建筑、手工藝品等,但是保護好傳統村落的建筑就能讓傳統村落一直存在下去嗎?部分傳統村落采用了較為極端的行為進行保護,如將村民全村遷出舊址,將村落作為一個標本建成博物館供人參觀。盡管這種做法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傳統村落的原貌,但是極為不具有借鑒意義。我們保護傳統村落的目的,是要為歷史悠久的村落在新時代下尋求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是為了將其當前的模樣以及百年來的歷史積淀一起傳承下去。而這種方法則將村落框定在了當下,熱鬧的村落也不過是個旅游景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底蘊又該如何傳承下去呢?
三、傳統村落保護的再思考
盡管目前的傳統村落保護的現狀困難重重,但是對于現狀進行再思考,有利于提出更合理的政策建議,完善傳統村落的保護。
(一)培養并鞏固保護意識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是當地居民的責任,更是當地政府、政策制定者、政策執行者、開發商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消費者的責任。當地居民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提高,則會主動維護村內的建筑,減少破壞。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的現狀以及文化底蘊進行深入了解以及發掘,有利于制定更為合理的保護政策以及開發政策,在保護村落內部設施的同時,能夠保護千百年歷史中形成的文化,保障傳統村落外在與內在相統一。提高開發商的保護意識,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全傳統村落的內在與外在,進一步將文化傳統融入在旅游項目中,設計更具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項目。
(二)適度開發,因地制宜
傳統村落的開發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傳統村落可以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如利用當地手工藝優勢,將手工藝與流行因素融合,生產具有時代氣息與文化底蘊的手工藝產品。也可以發展新型農業,開發農業體驗項目。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可以開發民俗活動,引入競技性的民俗活動比賽,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傳統民俗一直延續下去。
(三)建立電子檔案
為了防止傳統村落消失,要注意電子檔案的建立。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特色古建筑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結構與建造方式,并進一步掃描、建模并存為電子檔案,可以有效地對古建筑進行防護,并在建筑被破壞后可以盡快進行重建。除此之外,古籍等歷史資料也需要通過專業手段進行處理,并通過數字化處理為電子檔案。對于特色民俗以及特色手工藝,一方面要尋找傳承人,并通過合適的方式煥發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對工藝和民俗通過錄像等方式進行記錄。電子檔案是對傳統村落的記錄,可以直觀地向世人展現村落的歷史與傳統,也作為一種保險,在村落消失后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復原工作。
(四)合理利用村落內部的民間力量
農村之中,宗族的力量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充分利用宗族的力量。另外,還可以建立民間組織,以鞏固村民的信仰,提高村民的積極性,使之成為維護傳統村落穩定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軍民,莊袁俊琦.傳統村落文化脫域與保護傳承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11):6-9.
[2].高翔,李建軍.傳統村落保護:實踐困境與制度缺陷[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5):130-140.
[3].鄭瑞.傳統村落旅游文化如何實現創新發展[J].人民論壇,2020(15):76-77.
[4].董天倩,吳羽.村落文化保護傳承中民間力量與政府角色分析——以安順吉昌村“抬汪公”活動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09):68-72.
[5].黃學軍.古村落傳統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人民論壇,2020(08):140-141.
項目名稱:2018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 + 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研究——以山東省為例;項目成員:曲悅、龍鈺、孫穎、高蕾、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