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聰聰


摘要:目前,隨著產業升級的不斷加快,由于教育本身存在滯后性、中央和地方部門權責不清晰等原因,導致高職院校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產業需求未形成良性互動。本文以河南省為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職;專業結構;產業需求;協調性
一、前言
實際上,高職教育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1]目前,河南省人才市場的“用工荒”和高職院校畢業生之間結構性失業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省域高職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協調性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職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協調性分析
起初,由于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專業設置標準,所以其專業設置同本科院校的專業相同,直到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才走向了規范化。2015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 ( 專科) 專業目錄(
2015年) 》用來規范和引導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并逐步擴大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設置本院校的專業[2]。盡管教育部在2015年對高職專業設置頒布了新的政策,擴大了高職
院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但是其也是相對的自由,中央政府的權利沒有完全下放,學校動力不全。省域高職院校一般情況下還是須在教育部專業設置目錄范圍內,根據市場需求來開設專業。
由表1可以看出,截止2019年教育部設置的第三產業專業數占比為53.88%,河南省設置的第三產業專業數占比為59.73%,相比教育部高出
5.85個百分點。第一、二產業低于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具體到第三產業,超過60%的比重反應了我省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失衡。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一方面缺乏對市場需求的實證分析調查,盲目熱衷設置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如:財經類,教育類等專業;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經費有限,為了使學校能夠生存,并不考慮市場是否需求,而是開設一些成本低、技術含量低、教學周期短的專業,導致高職院校低水平重復建設。其中,具有明顯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如嵩山少林寺武術職業學院,漯河食品職業學院等橫跨專業大類數分別為10,14個。多數高職院校辦成了“綜合性”、
“全能性”高校,淡化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在與其他高校的競爭中也喪失了
相應的比較優勢。此外,本文還將高職對應的三大產業結構與對應的產值占比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專業數所占百分比從2013年的7.88%下降到了2017年的5.02%,第一產業產值所占百分比從11.90%下降到了2017年的9.30%。雖然二者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第一產業的貢獻率。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在2011年至2017年始終占據全國第二名,對中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一些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興專業比如,農資營銷與服務、農產品流通與管理專業還有待發展。
第二產業專業數所占百分比波動性極大,從2013年的43.91%增加到2015年的45.96%又下降到2017的34.45%。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第二產業的產值所占百分比有所下降,從2013年的52.5%下降到了2017年的47.40 %。另外,在54所公辦高職院校中,幾乎每所高職院校中都有第二產業中的專業大類,但是具體到第二產業中的水利大類,許多高職院校都無此專業。由此可見,雖然第二產業在河南省仍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目前還未能充分激發第二產業的活力。
第三產業專業數所占百分比從2013年的48.21%急劇增加到2017年的60.53%。第三產業的產值從2013年的35.70% 上升到了2017年的43.30%。盡管河南省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是第二產業仍舊占據主導地位,2017年面向第三產業的高職專業數占比高達60.53%,明顯偏高,并且由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影響,與第三產業相關的高職專業的畢業生數已經嚴重超標,造成河南省人才供需失衡,出現了結構性失業。另外第三產業過度集中與熱門專業,如,教育、經濟等,不能充分滿足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缺乏新興產業所需要的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目前,河南省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而高職專業結構卻呈現“三、二、一”,二者在匹配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對策
(一)地方政府要統籌分析加強監管
國家和河南省政府方面應該進行宏觀調控,從整體考慮到各市區教育資源與經濟發展的情況,賦予地方政府和高職院校更多專業設置自主權,避免重復設置和趨同競爭,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3]。同時,政府要發揮其在市場中的作用,從全局把控人才市場的發展趨勢,促使高職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的均衡。比如省會城市鄭州,應該著重發展電子信息類與能源類等特色高職專業;而開封市應發展文化旅游業、智能化類等特色專業。既要充分發揮高職專業設置對區域產業結構的經濟帶動作用,也要根據市場變化實時調整高職專業結構,滿足市場需求。
(二)用人單位要提高高職院校的參與度
高職專業結構的構建,要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紐帶。因為,企業作為生產的一線載體,能夠隨時把握市場的變化需求,而高職院校又需要這樣的一手信息去優化自身的發展。在產教融合方面,界定清楚全責,構建院校、企業命運共同體,真正做到滿足社會需求,形成專業構建的動態調整機制。
(三)高職院校要規范專業設置,構建動態調整機制
高職院校要使用好政府所賦予的辦學自主權,處理好新舊專業交替、調整專業等一系列問題。依據市場需求,科學嚴謹的進行高職專業的審核與審批工作。形成以人才、市場為導向,以國家、省市政府和高職院校三級管理模式為指導,促進高職專業設置與河南省經濟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發揮比較優勢,從而推動河南省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北偉,賈新華.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優化策略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9(05):104-108.
[2]??? 張等菊, 江洧.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切性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高教探索,2017(03):96-101.
[3]??? 胡德鑫,王漫.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6(08):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