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多元發展為網絡亞文化提供多元驅動力,網紅群體與新媒介技術的深度結合為創造出對青少年更新鮮更具有吸引力的亞文化呈現方式。不“網紅”為了博出位,增加流量,采用另類的方式引導亞文化從無中心、無經濟、自發性向經濟性、有中心,以及主動誘導性的轉變。正確看待網紅驅動下的亞文化,批判借鑒,梳理國內外網紅與亞文化的起源,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網紅;網絡亞文化;青少年;價值觀
一、基于網紅熱潮下的亞文化發展及研究國內研究現狀
2016年4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主題工作以來,學術界不斷加強對網絡文化對國家、社會、個人的作用影響的以及對主流文化以及亞文化的方面的研究。截止2019年11月,在國內知識資源總庫中,關于亞文化的文獻有超過1萬篇,以網絡亞文化為主題進行檢索有600篇,而以網紅與亞文化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有15篇。
我國關于亞文化的研究起源與20世紀80年代中西方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交流逐漸頻繁,因此亞文化的概念及理論從國外社會學轉譯到中國,早期亞文化的研究狀態屬于向西方學習的景象,這一時期的亞文化研究普遍將亞文化視為“舶來品”。[1]我國真正開始研究亞文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如馬中紅(2011)研究的亞文化的最大亮點是把青年亞文化納入了主流話語的范圍之內。楊鵬(2006)《網絡文化與青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1997年網絡的逐步發展,網絡亞文化的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個時期的網絡亞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幽默段子、網絡惡搞等等。楊鵬從文化學的角度分析,認為網絡文化從屬于青年亞文化,是青少年在互聯網交往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王蕾、許慧文(2017)從網絡亞文化在新媒體的平臺傳播的風格和轉型的視角,提出網絡亞文化對主流文化具有弱抵抗性。王夫營、譚培文(2017)從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入手,從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構筑網絡陣地、暢通對話渠道、完善監管四個方面逐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霍圣錄、劉佳瑜(2013)從網絡亞文化與高校網絡思政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包容平和的心態引導大學生向主流文化的靠攏,吸取網絡亞文化積極的部分來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網紅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見表1)如今,網紅能夠一對一的在線視頻直播,與廣大用戶深度參與互動,增加用戶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帶動網絡直播的熱潮。[2]使網紅進入到4.0的 IP 時代,網紅熱潮下的亞文化通過自媒體的包裝利用更加具有吸引眼球的方法來體現網紅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價值觀的體現,但其中價值觀的體現中也存在金錢至上、功利和攀比的風氣,在網紅亞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低俗的元素也包含其中;互聯網與商業經濟的耦合促進了亞文化的發展,是網紅主體的自我賦權和急功近利的價值追求以及迎合和滿足受眾客體的心理訴求。網紅熱潮下亞文化是以娛樂至上的面目呈現并成為價值失范的溫床,同時,視覺文化作為亞文化象征著草根的自我賦權和向精英奪權,網絡紅人無形中成為公眾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代言人和意見領袖.
二、基于網紅熱潮下的亞文化發展及研究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亞文化的研究方面主要分為三個研究學派。一是首先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主要開展以移民、流浪漢、犯罪青少年,尤其是暴力比較矚目。阿爾伯特。科恩(1955)運用“問題解決”的視角來揭示越軌男孩亞文化的產生。美)唐.泰普斯科特(2006)研究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下成長起來的美國新一代的青少年,受到網絡主流文化與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相互激蕩下的青年價值觀和行為特點方面的特點。[3] 二是伯明翰學派,對亞文化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雷蒙。威廉斯認為“文化不僅來自藝術與學術,也來自于制度和日常行為,是一種特定生活方式的展現,文化分析就是要厘清一種特殊生活方式和特定文化中或隱或現的意義與價值”三是媒介與消費下的后亞文化時代。到了后亞文化時代,全球化與市場化急速發展,消費主義興起,“當代青年更多的通過消費與市場而不是學校、社區、家庭等來發現自己的身份與價值”(法)大衛貝爾(2009)收編了大概48篇有關網絡文化與網絡亞文化的相關最新研究成果。
國外關于網紅的研究最早也是起源于美國對意見領袖的研究,意見領袖借助網絡平臺發展成為網紅,國外關于網紅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04至2005年間,facebook 平臺的建立,促進了社交平臺的活躍,有一些人開始自己錄制一些內容,上傳到平臺傳播,這個時候網紅只是內容的搬運和簡單加工,尚未形成特別的盈利模式。二是 mcn(多頻道網絡)機構的崛起,2007年之后,社交平臺的蓬勃發展,網紅開始朝著盈利模式的方向發展。三是網紅產業鏈的形成,此時網紅在國外的發展已經成熟,有專門的公司對網紅進行管理,并進行垂直化發展,實現盈利目標。目前,in- stagram 是網紅經濟的大本營,通過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和 youtube 購買過網紅推薦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是34%、23%、29%和26%。[4]網紅驅動下的經濟只是亞文化的一種表象,深層次的實質是青少年價值觀的轉變,大多數網紅所發布的美好生活場景,其實是對青少年眼中現實世界的嚴重扭曲。
三、研究述評
在國內現存的研究成果中,關于網絡亞文化的研究呈遞增趨勢,但是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以網紅為載體的視角研究亞文化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趨勢、特點、以及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產生的影響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單一;二是對于亞文化的研究經常將與網絡負文化混為一談,三是多屬于研究角度比較零散且單一,缺乏深入綜合的研究。根據調查顯示,“網紅”與青少年受眾間的粘連性更強,依托于強大的粉絲基礎,網紅可將自身獨特的個性、特色的語言風格、以及激進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傳播給青少年,青少年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模式也不同程度的“卷入”到網紅經濟浪潮,從學習、生活、娛樂等多個角度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的養成與塑造。因此,研究“網紅”驅動下的亞文化的傳播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進行考察,有利于突破新媒體平臺的研究集中于對其自身單一化考察的局限,從而以網紅為媒介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納入對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的有利工具。
參考文獻:
[1]??? 浩日娃“.網絡紅人”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2]??? 田鋒,楊晶靜.新時代下青少年網紅教育觀探究[J].文學教(上),2019(03):166-168.
[3]??? 梁春曉. 迪克?赫伯迪格的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8.
[4]Healy Michael G,Traeger Lara N,Axelsson Carl Gustaf Stefan,Wongsirimeteekul Praelada,Hamnvik Ole-Petter R,Tomeo Ryan Catherine, Akresh-Gonzales Josette,O'Rourke Matthew,Phitayakorn Roy. NEJM Knowl- edge+ Question of the Week: A Novel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Effectively Utilizing an Online Discussion Forum.[J]. Medical teacher,2019.
作者簡介:
張瑞(1995年5月——)女,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