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怡
她叫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姓李,六十多歲,人們都叫她李奶奶。
初見李奶奶是在街頭她那間十平方米左右、銹跡斑斑的鐵皮房里。那天正下著雨,屋頂不時地有雨水落下,屋里潮濕陰暗。李奶奶坐在門口,一絲不茍地編織著竹籃。我隱約看見,她的手瘦小干枯,長滿老繭。我實在受不了屋里的環境,沒等媽媽挑選好竹籃,就跑了出來。
再見李奶奶是在大街上,也是一個雨天。
街上行人稀少,我和媽媽打著傘,低著頭急匆匆地趕路。
“要竹籃嗎?”一個聲音響起。
我和媽媽停下腳步看去。她蒼老的臉上滿是笑意,急慌慌地向我們走來——肩上挑著扁擔,扁擔的兩頭分別掛著幾只竹籃。
“不要呢,家里才買了新的。”媽媽說,又突然向她走去,“哦,是李奶奶啊……”
我這才想起,她就是鐵皮屋里的那位李奶奶。
媽媽讓我把雨傘舉在李奶奶頭頂,拿起一只竹籃:“李奶奶,這籃子現在什么價?”
“十二塊一個,漲了兩塊。”李奶奶的聲音很低,“你是老客,不漲,還是十塊。”
我定睛看那竹籃,編工精細,小巧可愛——漂亮倒是漂亮,但十二元一只未免太貴了吧。我咂了咂嘴,心想,一大把年紀,還這樣愛錢。
媽媽拿了一只竹籃,給了李奶奶十二元錢,臨走時還要把雨傘借給她。她堅決不要。
雨越下越大,雨傘也不起作用了,我和媽媽不得不到臨街的一家商店里躲雨。
李奶奶也走了過來,身上幾乎全濕了,雨水順著花白的頭發直流到臉上。店主喊她進來躲雨。她說不行,她有幾捆竹子晾在屋外,得趕快收回家。店主輕嘆一聲,給她送去一把傘。
“這老奶奶,真是的,錢就那么重要嗎?”我不由地嘀咕道。店老板苦笑了笑,向我說起李奶奶的故事。
李奶奶家境本來不錯,可惜唯一的兒子前年生了重病,花光家里的錢也沒能活下來。老伴經此打擊一病不起,每天光藥錢就要幾十元。雖然大部分能報銷,但剩下的也不是小數,李奶奶于是拾起年輕時的手藝——編竹籃。遭遇變故前,李奶奶經常幫助街坊鄰居,現在鄰居們要幫助她,她婉謝,說大家都不容易,她的困難,她自己應付得了……
又是一個雨天,莫名地想起了她——她一定“應付”了她的困難吧。
(安徽懷寧縣希望中學,指導老師:劉慶寧)
簡評
本文先寫“我”與李奶奶兩次見面的經過:第一次簡略,交代李奶奶居室的簡陋;第二次詳細,寫李奶奶賣竹籃的不易。再借他人的口,補充交代李奶奶的遭遇。最后呼應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小作者沒有空洞的口號,只是在娓娓的敘述中表現主人公年高志堅、自食其力的精神和眾人互助友愛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