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朋 高健
摘要:本文對數據安全保密工作進行探討,從數據泄露的現狀、數據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各國采取的防護措施及我國應如何應對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了數據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數據泄露;數據安全
當前,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各類信息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變得簡單和方便,特別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安全保密及隨之而來的法律問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數據技術的發展。通過大數據簡單分析,可判斷出一個人的家庭及單位住址、個人喜好、朋友圈,經常去的商場、酒店等幾乎所有隱私,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數據泄露的現狀
全球每年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呈高發、頻發態勢,根據荷蘭 Gemanlto 公司2014年至2017年公布的安全違規水平指數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重大數據泄露事件高達1765起,比去年同期增長77個百分點。同時,數據安全事件帶來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損失也居高不下。根據 IBM 聯合PonemonInstitute 發布,企業的平均數據泄露成本基本維持在350-400萬美元。此外數據安全威脅蔓延到關系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乃至政治領域。2016年劍橋分析公司不正當使用5000萬 Facebook 用戶數據,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結果。
對我國來說,數據安全保密工作同樣重要,大數據已融入社會各行各業,它對經濟、教育、醫療、金融,甚至人們的消費習慣、思維習慣都帶來極大轉變。日常生活中,經常接到的保險推銷、賣房推銷、貸款、早教等推薦,是通過對潛在客戶的需求分析進行營銷。IBM Security 和Ponemon Institute 發布的《2018年數據泄露成本分析報告》顯示,數據泄露的平均成本從2017年的362萬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386萬美元,平均每條失竊記錄的成本從141美元上升至148美元,數據泄露的成本和數量都在持續攀升。
二、數據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非接觸、云端等科技成果運用越來越普遍,手機 APP 使用需求更加旺盛,但每次安裝程序都需要用戶授權位置共享、信息索取等,雖然規避了法律風險,但也給用戶泄露個人隱私打開了潘多拉寶盒。淘寶、亞馬遜、京東等各大購物網站都在記錄用戶的購物習慣;QQ、微博、電話記錄等竊聽用戶的社交關系網;監視系統監控著用戶的 Email、聊天記錄、上網記錄等。網站記錄人們的購物習慣,然后基于數據推測人們的需求,進而進行廣告的推送,這些行為對日常生活造成騷擾。
數據安全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大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催生出許多新型高級的網絡攻擊手段,使得傳統的檢測、防御技術暴露出嚴重不足,無法有效抵御外界的入侵襲擊。傳統防護通過在網絡邊界部署防火墻、IPS、IDS 等安全設備,以流量分析和邊界防護的方式提供保護,而針對大數據環境下的高級可持續攻擊通常具有隱蔽性高,感知困難等特點,常規安全措施基本無法防御。
三、目前各國采取的防護措施
全球圍繞數據安全保護浪潮興起,以發達國家立法為發端的數據安全保護工作全面展開,美國2014年出臺《網絡安全增強法》,要求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計劃每四年制定一次,以指導聯邦資助的網絡安全研發總體方向。2018年9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美國國家網絡戰略》,概述了政府如何采取措施,通過《國家網絡戰略》和《2021財年研究和發展預算優先事項備忘錄》,又將6個領域確定為網絡安全和相關研發的優先事項,2019年美國又出臺《2019年聯邦網絡空間安全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數據安全保護,美歐之間隱私盾協議、歐盟 GDPR、美國云法案、英國《數據保護草案》、新加坡《數據保護管理秩序指南》和《數據保護影響評估指南》等,都普遍提高了對數據安全保護的重視程度。
四、我國應如何應對
面對愈發重要的網絡及數據安全環境,我國應加強分析評估,多措并舉,提高數據安全保護力度,確保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實現。
一是盡快推進數據安全保護立法進程。要突出抓好人大立法工作,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明確數據安全保護的對象、范疇和違法責任,制定關于數據安全開放共享和跨境流動監管的法律條款;要拓寬法律調整范疇,將更多涉及數據安全的新技術應用保護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二是加強數據保護的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要提高數據安全保護工作的戰略定位,強化數據安全與發展的戰略統籌;要制定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數據保護舉措;要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在雙邊和多邊國際會談中參與政策和規則制定,增加國際話語權。
三是注重技術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要提升數據技術基礎設施的安全可控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培育更多高科技企業,突破服務器等關鍵設備、操作系統等核心關鍵技術;要加強數據安全保護關鍵技術手段建設,盡快建立安全評估制度,引導第三方機構開展數據安全相關檢測和評估。
參考文獻:
[1]??? 王世晞,張亮,李嬌嬌. 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安全防護—以數據安全治理為中心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2]??? 孟小峰,慈祥. 大數據管理:概念、技術與挑戰計算機研究與發展[3]曹建峰,張欽坤.從《網絡生態治理規定》看互聯網新技術的治理[4]謝邦昌,姜葉飛.大數據時代隱私如何保護
作者簡介:
田有朋(1982-),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