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媛
一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莫懷戚《散步》
閱讀心得
文章以線索“散步”作為標題,同時串聯全文,從“在田野散步”到想走不同路引發分歧,最后化解分歧,緊緊圍繞“散步”,記敘脈絡清晰。在敘述中,作者對內心開展詳細的描寫,將三代人之間的互親互愛,將尊老愛幼融入生活的點滴,讓我們在散步中感受親情、人性與生命的旅行,溫馨又有情味。
二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朱自清《背影》
閱讀心得
文章以“背影”為題為線索,運用白描的手法,極盡筆墨,從衣著、體態、動作、語言進行多維度描寫父親為自己買來橘子的背影,將記憶中那個樸素、肥胖、笨拙的背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背影成為父子之情的出發點和聚焦點,這一描寫平淡自然,情真意切,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兒子對父親的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雖全文對背影的直接描寫只有這一段,但讀后卻能令人經久不忘。
三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并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藤野先生》
閱讀心得
“民族魂”魯迅先生的文字常常飽含著對整個民族的憂患意識。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懷念”的交往過程為線索,這段文字就展現了一個認真嚴謹、誨人不倦,對“我”關懷備至的教師形象,放在大背景下,藤野先生還有不含民族偏見的偉大意義。藤野先生作為文章的明線,貫串全文;同時,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潛藏在文章中,成為貫串文章的暗線,努力學醫是為了救國,告別醫學更是為了救國,讓“文字”成為戰斗武器。如此一來,文章的意義不再局限于對人物的塑造、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