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華

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9年7月10日,新政協籌備會發出了關于《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應征要求具有“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政權特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旗“形式為長方形”,“色彩以紅色為主”……《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刊于7月中旬連續登載8天。很快,全國其他各報及香港、南洋等地華僑報紙也分別予以轉載。
國旗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民族精神的紐帶。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應征方案跨山越水,聯翩飛來。從工廠、礦山到鄉村原野,從機關、學校到前線塹壕,無數工人、農民、教師、士兵、藝術工作者,都為能親身參與國旗方案的討論和設計,而當作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在解放大西南的戰壕里,有的戰士一面給政協籌備會寫信表述個人的意見,一面暢想等新中國成立后,要戴上軍功獎章在國旗下照一張像。有一位戰士親手設計了一幅國旗圖樣,與一封家信夾在一起,本想打完這場戰斗再寄往北平,然而在攻城戰斗中他用自己的熱血染紅了國旗圖樣。當戰友們清點他的遺物時,禁不住淚水潸然……
與此同時,無數愛國僑胞和旅居海外的人士,將精心設計構思的一件件國旗圖樣和方案,從香港、澳門,從印尼、朝鮮、馬來西亞、大洋洲、美洲,寄往北平。
短短一個月,截至8月20日,政協籌備會就陸續收到國旗圖案2992幅。8月初,經政協第六小組討論,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國旗圖案評選委員會專家和顧問。
在國旗圖案的上千名設計者中,有一位32歲的上海灘青年,他的名字叫曾聯松。當他從報紙上看到征集國旗圖案的消息時,激動得徹夜難眠。他原是浙江瑞安中學的教員,后來到上海一家由地下黨領導的現代經濟通訊社當編輯。
七月流火,酷熱如蒸。在上海華山路466號一間10平方米的斗室里,曾聯松揮汗如雨,伏案描摹,如癡如迷,設計出一張又一張國旗草稿。但細細揣摩,總感到不盡如人意。
一個明月高懸的夜晚,碧空晴朗,群星閃爍。曾聯松觸景生情,突然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了靈感。
落筆前,曾聯松仔細閱讀了毛主席新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其中許多重要觀點,使他的創作意念得以升華。他又聯想到紅軍頭戴的五角星,腦海中閃現出了一幅畫面:
以一顆內含“鐮刀斧頭”的大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以四顆小星象征廣大人民群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圍繞在黨的周圍。大星引導于前,小星環繞于后,每顆小星各有一個角正對準大星的中心,形成“眾星拱北辰”的格局,顯示出人民大眾的向黨之心,同時寓意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
曾聯松細心剪下大小五顆星,在旗面上下左右移動擺放著。開始曾設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當中,看上去雖然顯得端莊,但總感到天地不寬,局促呆板。一次,他偶然把五角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天高地闊,光彩閃耀。五顆金星居高臨下,大小匹配,疏密相間,具有一種恢宏的氣勢。曾聯松高興得手舞足蹈。
在五星的布局結合上,設計者獨具匠心,使之呈現出一個橢圓形,恰似祖國雄雞般的地理特征。旗面為紅地,長與寬為三與二之比。五星呈金黃色,體現出中國黃種人的民族特征,與象征革命的紅色交相輝映,猶如紅霞一片,金光燦爛,江天寥廓,山河壯麗……
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國旗圖案寄往北平。

歡天喜地趕制五星紅旗
9月26日一早,政協會議秘書處的同志急匆匆來到地處北池子草垛胡同的美術供應社,找到女工趙文瑞,交給她一項重要任務——趕制一面擬定國旗的樣旗,第二天就要拿到政協會議上討論通過。
趙文瑞出身貧寒,父母早亡,自小給人家當童養媳。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她到美術供應社當了一名工人。8月的一天,一輛吉普車把她和幾位工友接到中南海懷仁堂。當時懷仁堂正在緊張布置和裝修,趙文瑞被安排分工制作窗簾和臺布。這一天,政協會議秘書處來人將一份五星紅旗的圖案和制作尺寸交給了她。趙文瑞手撫著五星紅旗圖案,一種當家做主的自豪感從心海深處油然而生。她上街買來長幅的紅綢料和黃緞料,按著國旗制作的說明,用黃緞子剪出兩顆大五角星、八顆小五角星,精確地貼在大紅綢面的正反兩面,五角比齊對正。室內沒有足夠大的桌面,她就趴在地板上飛針走線,密密匝匝地縫制起來……

五星紅旗升起在天安門廣場
9月27日,在周恩來同志主持下,政協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決議。懷仁堂主席臺上掛起了當選的大幅五星紅旗。喜訊傳來,趙文瑞興奮得不知所措。根據大會的要求,需要在樣旗基礎上,制作出一幅標準的國旗來,五星比例、布局要和諧、勻稱,還要加上白色的旗褲。離政協會議閉幕只有四十幾個小時了,她顧不得吃飯,更顧不上合一合眼。由于過度疲累,上下眼皮直打架,稍不留神,針尖刺破了手指,鮮血滴在旗面上。
開國大典前夕的北京,古老的天安門煥然一新。在城樓對面的“千步廊”御道中央,豎起了22米多高的國旗旗桿。政協會議確定,10月1日要在北京飄揚起數萬面國旗。北京市政府把組織制作國旗的任務下達給了所屬國營永茂實業公司,公司分工孟朱海、宋樹信等同志負責具體的組織監制工作。
當時京城的工商手工業基礎還很薄弱,沒有一家印染廠能夠承擔這一任務。公司確定以紅布做旗面,黃布做五星,用縫紉機縫制。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他們立即分頭行動,有的到各商店、布店找布源,有的跑縫紉社、錦旗店、被服廠聯系制作。生產一批,就拿到前門外鮮魚口億兆商店出售一批。在一夜之間,千家萬戶掛出了大大小小的五星紅旗。
9月29日一上班,永茂公司經理甄樹德找到宋樹信說:“10月1日,毛主席將在開國典禮上升起第一面特大幅的國旗。旗面要用大紅綢,五顆星用黃緞子。這面國旗的制作任務就由你來負責完成吧!”
宋樹信,這位28歲的年輕人,是解放前入黨的地下黨員,工作起來雷厲風行,說干就干。他從公司里找來長幅的紅綢和做旗桿套用的白布,但就是找不到黃緞子。于是他騎上自行車,跑遍了王府井和東單、西單商業區的布店,結果還是空手而歸。自從9月27日政協會議確定了國旗圖案以后,首都大小店鋪的紅黃綢緞、布料,旋即一搶而空了。當晚,小宋輾轉反側,心急如焚。
第二天一早,宋樹信便騎車趕到前門著名的老字號綢布店瑞蚨祥。店主人是孟子的后裔,在京城經營綢緞生意,堪稱“大拇指”,聽來人說是開國大典使用布料,但柜臺上已經賣空了,便吩咐幾個人在倉庫里翻了一個多小時,終于找出了一卷3米長的金黃緞子。小宋接在手中,喜出望外,便飛身蹬車,直奔西單的一家縫紉社。
這是一家在當時規模較大的縫紉社。宋樹信將綢緞布料交給一位女技術員,緞子幅寬只有二尺左右,做最大的五角星根本不夠寬,左比右量,總有一個角需要拼接。宋樹信馬上將這一情況報告公司,經過請示上級,同意了他們的拼接方案。縫紉社挑選技術最好的師傅精心進行剪裁,在大五角星的一個角用黃緞子接出一個尖兒,旗面用五幅紅綢連在一起,靠近旗褲的兩個旗角,還特意用雙層紅綢進行了加固。就這樣,經過通宵達旦的緊張忙碌,當晨曦照進窗欞的時候,一面長460厘米、寬338厘米的巨幅五星紅旗,終于制作成功了。
10月1日清晨,小宋將連夜特制的這面五星紅旗整齊地包裹好,徑直送往天安門北側西朝房的開國典禮籌備處。工作人員打開國旗,只見鮮紅中泛著金光,十分滿意。這時一位身著軍裝、氣質威武的首長走進來,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親切地問道:“小同志,是黨員嗎?”接著他拍了拍小宋的肩膀:“你們為開國典禮立下了一功啊!”事后,宋樹信才知道那位軍人是北京市長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同志。
國旗,是民族的標志,國家的象征。毛主席當年親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至今完好地保存在國家博物館里。
(注:本文內容摘編自作者出版圖書《國典大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