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現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應牢牢把握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和提升城市功能兩條基本路徑,集中圍繞打造全產業鏈龍頭企業、構建區域產業集群、整合生態與文化資源、“帶土移植”“飛地經濟”、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優化城市層級結構和發展規劃等六項重點任務,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加速轉型的創新發展之路。
一、開拓創新,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是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癥結所在。加快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是煤炭資源型城市振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核心支撐。
一是圍繞三產深度融合,打造全產業鏈龍頭。打破地域限制,才能吸引外部資本從而實現農業資源重新整合。可結合區域資源特點和配置要求,突出“品質”和“品牌”,組建具有較強差異化又相互競爭的大型農企集團。突出“過腹增值”,促進畜牧業向“畜經濟”轉變。可重點圍繞豬、禽等肉類,以品質、生態為重點,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
二是增強企業活力動力,構建區域產業集群。煤炭資源型城市所屬龍煤集團國企改革是推動煤炭產業做優做強的基礎和關鍵。可充分放權四煤城的分公司,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參股不控股、分紅不經營”等形式整合重組地方煤炭資源。積極推動“煤頭電尾”,審慎謀劃“煤頭化尾”,積極推進煤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探索機器人及智能應用“試驗基地”建設。精準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大力培育制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揚長避短,選擇能與煤炭資源型城市自身優勢資源有效結合的產業,以龍頭企業吸引集聚形成區域產業集群;揚長克短,選擇附加值較高并對資源環境要求比較高的中高端制造業;揚長補短,做好產業配套并形成產業集群,尤其要補齊基礎設施的必備短板和地方政府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關鍵短板。
三是整合生態與文化資源,培育龍江特色風情游。煤炭資源型城市旅游業的發展亟須厘清旅游資源、目標客戶、旅游產品等方面的問題。建議組建“東部四城市+伊春+黑河”的城市旅游聯盟,共同打造黑龍江省東部生態界江旅游精品線路,一方面吸引省內游客,另一方面統一宣傳標識、統一旅游主題線路、統一推介等活動,著力打造龍江東部特色風情旅游品牌。
四是提升對外開放層次水平,重點打造兩類“飛地經濟”。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樞紐節點,著力發展對俄重要礦產資源的精深加工產業。煤炭資源型城市應認真研究、精心謀劃、充分利用好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一平臺,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先行先試各種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措施。深度對接龍粵合作,大力發展“飛地經濟”,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
二、提升功能,釋放城市要素集聚效應
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要求實現“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充分融合。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從根本上說是城市功能的轉型,即由單一專業化向經濟多元化轉化、由煤炭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轉型、由原料生產基地向地區經濟增長中心轉變。
一是積極爭取邊境煤炭城市納入國家興邊富民行動規劃。可將鶴崗市、雙鴨山市和雞西市所轄區域全部納入黑龍江省興邊富民行動規劃當中,充分享受優惠政策支持,并積極爭取國家興邊富民行動規劃中的一系列工程建設項目和政策措施。結合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各類項目儲備和客觀發展需求,認真研究國家相關政策,著力搶占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優化城市層級結構,形成區域城鄉協同發展格局。為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打造東北亞高度互聯的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可打造兩個城鎮組群,形成一個城鎮(軸)帶。圍繞兩個區域綜合性中心城市(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構建兩個城鎮組群,即“牡丹江市+雞西市+七臺河市”城鎮組群和“佳木斯市+雙鴨山市+鶴崗市”城鎮組群,形成黑龍江省東南部城鎮組群(軸)帶。突破原有行政區劃,打造百萬人口城市。研究鶴崗市和雞西市建設百萬人口邊境城市的發展戰略規劃,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爭取相關支持政策和項目落地;為雙鴨山市百萬人口城市建設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和項目落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立體交通網絡。以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雞西市為中心節點城市,修建城際軌道交通網,實現東部地區人口的快速流動。完善節點城鎮公共服務,保護好城鎮間的生態空間。真正形成以“縣域經濟+市轄區經濟”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格局,走一條維護生態安全、集約土地和資源的城鄉協同發展之路。
三是堅持長遠規劃引領,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一個城市能夠得以發展,是與既有戰略性,又富有彈性和靈活性的城市長期發展規劃分不開的。一定時期內區域資源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和支撐能力,則是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應當看到,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城市規劃應當有更加嚴格的生態紅線、耕地紅線、礦山開發紅線、城市空氣、水、垃圾等污染物排放物和工業污染物排放物的紅線,可通過立法嚴禁在各類環境治理項目附近做房地產等商業開發項目。煤炭資源型城市必須樹立并堅持提高城市密度的理念,合理提高人口密度,從而真正做到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杜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