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芳

肇源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三江交匯處,松嫩兩江流經全縣237公里,形成了大面積的河湖泡澤和江灣濕地。肇源有古文化遺址130處,其中6500年前的“小拉哈遺址”和3700年前的“白金寶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江第一驛站就在肇源,這里是“肇基王績”之地,也曾是蒙古郭爾羅斯部領地。在這里,遼金文化、蒙古文化、站人文化、漁獵文化交融。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促進了這里文化工作繁榮發展。
把握方向,注重鑄“魂”。肇源縣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利用宣傳文化工作會、意識形態工作會和文藝創作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政策,確保在創作方向上與黨中央要求同頻共振。一是領軍示范。肇源縣政協原主席張延河,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相繼創作了《蓮花仙子》《肇源烽火》等5部大型龍江劇,榮獲省文化廳“發展龍江劇特殊貢獻獎”,被中組部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近期,他還在學習強國APP“我們都是追夢人”欄目講述自己的愛國文藝情懷。發揮其領軍作用,培養了一大批創作人才。二是集體討論。每有文化新作品,都組織相關人員精細打磨,注重娛樂性的同時,確保其文化育人作用,先后創作了《姜須搬兵》和《孫猴開店》等二人轉作品,獲得文化部大獎。三是部門把關。創排了扶貧大型龍江劇《頭雁》,融入“掃黑除惡”“大慶精神”等元素,塑造了“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形象。該劇參加東北四省區戲曲比賽,獲黑吉遼蒙四省區“地方戲曲優秀劇目獎”和3個“個人優秀表演獎”,被中組部評為“第十五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優秀作品獎”。國家級和省級20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宣傳,社會效益凸顯。在創作過程中,宣傳、組織、政法等部門為其把關定向,使其始終堅持正能量基調。文化創作也促進了部門發展,縣圖書館和文化館分別被評定為國家一級館,而肇源縣文化館(肇源縣龍江劇藝術中心)也被中宣部授予“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并受邀在北京介紹經驗,得到中央有關領導多次點評和表揚。
聯姻實體,不斷增“力”。文化事業需要資金強有力的支撐。肇源縣持續增加投入,不斷強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建設農家書屋135個;利用PPP模式融資2億元建設文博體綜合館。在科學用好上級文化專項、縣級撥款的同時,積極拓寬文化資金渠道。一方面,為經濟工作“搭臺”。肇源縣共組織了21屆“全縣城鄉匯演”,每年160多支文藝隊伍參與演出,觀眾超過12萬人。在縣人民廣場演出期間,統籌組織縣內名優特產品展銷;在國家濕地公園西海公園組織“賞蓮月”演出期間,組織大型啤酒節活動;組織“農民豐收節”系列演出,同步組織農產品展銷,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為經濟實體“唱戲”。2019年鯰魚溝實業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源香1號”大米品種在“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獲得銀獎。為宣傳該品牌,肇源縣組織了“鯰魚溝杯”全國楹聯大賽,廣泛征集作品,擴大了企業影響力。同時,先后指導乾緒康米業等經濟實體組織了“蓮花杯”詩詞大賽、“蓮鄉放歌”農民歌手大獎賽等文化活動,既解決了文化活動資金不足問題,又提高了企業知名度。特別是在青花湖漁業公司組織的“冬捕節”開幕式活動中,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肇源遼代御用全魚宴”“茂興湖冬網捕魚祭祀湖神習俗”“肇源清代貢品鰉魚圈養殖技術”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利用直播形式與觀眾互動,冬捕節期間每天游客近萬人,共收入2000多萬元。
成立組織,積極建“家”。為了解決文藝愛好者分散創作、缺乏歸屬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問題,積極為文藝愛好者創造“家”的條件。根據藝術門類,建立了攝影、書法、美術、影視等11個文藝協會,吸納國家級會員62名,省級會員88名,市級會員236名,是大慶擁有藝術門類最全、會員人數最多的文藝隊伍。創辦了《肇源文藝》季刊,并為各協會提供活動場所。一是組織采風。由宣傳、文化部門幫助各協會提供文藝采風場所,提供車輛,深入到企業鄉村進行采風,積累創作素材。結合形勢,舉辦抗疫書畫展,組織創作抗疫文藝視頻100余部,體育抗疫視頻100余部。二是開展活動。由各協會牽頭,定期組織筆會和讀書活動,相互借鑒提高,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出書熱情。目前,梁久明詩集《從1963年開始》、魏曉弘詩集《阡陌上的心香》等10余部作品公開出版,肇源縣文化部門將相關作品納入農家書屋采購目錄,擴大了作品影響力。此外,縣影視協會協助拍攝了30集電視連續劇《青谷子》和7集電視劇《今生和你一起走》;縣詩詞協會承辦了“全國第二十五屆詩詞年會”,全國知名詩詞名家云集肇源。可喜的是,肇源鎮齊琦同志在中宣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2019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中,被評為全國“鄉村閱讀榜樣”。三是學習培訓。各協會發揮作用,每年都邀請張戈、潘洗塵、錢松君等從肇源縣走出去的文化名人為家鄉人義務講課輔導,大大提升了文藝創作層次,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為文藝創作積蓄后備力量。
如今,肇源縣成功創建了“全國詩詞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并被評為“黑龍江省文化工作先進縣”。
(作者系中共肇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張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