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立
摘要:技術引進與經濟自主性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技術引進是體現經濟自主性的一個重要指標,若技術引進力度大,則表面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而經濟自主性就弱,中國的實踐證明技術引進是必要的,但是必須要確保技術引進在一個合適的度上,否則會降低經濟自主性。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度分析,以史為鑒,希望可以對當前時代下的技術引進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技術引進;經濟自主性;以史為鑒
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習近平。習近平主席近期對經濟發展提出了八字期許,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變局,如何在前所未有的變局中,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并進一步擴大,實現在改革開放中經濟自主性進一步擴大,提高國際影響力,成為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技術引進與經濟自主性
(一)技術引進
世界上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個國家的技術實力,分布是不均衡的,資源供給方面也因為國別差距而存在一定時效因素,理論上,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來實現技術進步,但是現實情況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是達不到自主創新要求的,因為本身缺乏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以及足夠的資金。因此技術引進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自身技術快速進步的首選。
(二)經濟自主性
從國家層面上來說,自主性關乎國家主權問題,經濟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是國家主權方面的組成部分,是國家自主性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它反映的是一個主權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主權國家綜合國力以及主權獨立性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一個主權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經濟自主性越強,越能夠在經濟全球化下有效維護本國利益。我國對經濟自主性的維護顯然是高度重視,否則早些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必然使中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當然恰恰也是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經濟自主性才能抓住金融危機的契機,快速消解掉金融危機帶來的后續影響,進而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與經濟自主性是分不開的。
(三)技術引進和經濟自主性的關系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實踐,也是技術引進和經濟自主性之間關系不斷調整的一個實踐過程。從經濟自主性上來講,它作為一個綜合性評價指標,包含很多內容:對外控制力,如對外貿易依賴指數、對外資依賴指數,對外技術依賴指數等等;危機應變能力,如抵御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能力;貿易競爭力指數,如貿易逆差或貿易順差等等。由此可知技術引進是經濟自主性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外技術依賴程度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經濟自主性的程度。
二、技術引進對經濟自主性的影響及原因
(一)以史為鑒看技術引進對經濟自主性的影響
從經濟自主性上來講,廣泛的技術引進理論上能夠讓主權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現實情況下,真正通過技術引進實現國力增強的主權國家,放眼全球并沒有多少,比較典型的包括中國、以色列等少數國家。所以技術引進的意義主要是存在于理論上的,完全依靠技術引進來推進主權國家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發展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且會直接導致喪失經濟自主性,將有很大可能讓技術輸出國把控經濟發展方向。因為不按照技術輸出國要求行事,很可能被卡脖子。
對于中國而言,從清末開始就進行技術引進,清末洋務運動可以看作是一次大規模技術引進,可惜光引進了技術,最終失敗,民國時期也在引進技術,可惜依然失敗,新中國成立后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了蘇聯的援助。國家利益上一致這是國與國聯盟的基礎,中蘇聯盟不僅因為意識形態,也因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高壓,上世紀50年代后期,國家利益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中蘇之間開始不信任,1958年成為一個關鍵點,其導火索是當時的蘇聯意圖在中國東部沿海建立無線電臺以及建立聯合艦隊,很顯然中國領導人不會同意,這涉及到中國主權問題,后續發生的炮擊金門進一步加速中蘇關系惡化,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國防新技術協議,中蘇核技術方面的合作正式中止。歷史為鑒,當前時代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摩擦除個別以戰爭表現外,大國之間的摩擦基本都在經濟和文化兩個層面,尤其是經濟方面,中國的復興必須要牢牢把控經濟主導權,而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成就,并不單單只是技術引進所帶來的,而是中國人民在黨領導下自強不息,通過幾代人的奮斗而得來的。
(二)改革開放以來技術引進的變化及影響
從技術引進來講,盡管技術引進確實使中國經濟騰飛,但是當技術引進費用日漸增高,比如從2000年的95.07億,到2016年已經是1779.52億,對外技術依存度從2000年的27%上升到2016年44%,顯然對外技術依存度必定影響經濟自主性。其一,對國外技術需求量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技術需要從國外引進。其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支持力度不夠,因為需要國外技術裝備,但經常被關鍵的、核心的技術難倒,目前還有很多領域存在被卡脖子的問題,比如高端顯示屏 OLED 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液晶屏骨頭微球、大型飛機用航空鋼材、新能源車鋰電池、光刻機及光刻機鏡頭等等。過度依賴技術引進,極可能被卡脖子不說,還可能導致引進技術的企業被技術出口方所控制。
(三)技術引進對經濟自主性影響的原因
首先,特定困難時期的政策局限性。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但是中國當時基本除了人,沒有多少剩下的東西,所以中蘇之間建立聯盟關系是必然的,政策上顯然也傾向與蘇聯結盟,但因為國家利益上產生分歧,聯盟破裂也是必然的。當中蘇關系破裂,美蘇冷戰,中美兩國建交,政策上開始轉向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引進技術,但是那時政策上是真的有什么技術能夠引進就引進,因而有很多落后的技術進來,不僅造成資金浪費,也沒有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特別是在光刻機方面。同時還因為大量在國內看起來先進的技術的進入,而降低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其次,國家經濟自主性意識。技術引進并未對我國經濟自主性造成過大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毛澤東時代,中蘇關系即便惡化,失去蘇聯援助,中
國也能通過自主研究開發出兩彈一星。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對國家主權也非常重視,但這是政治層面的,經濟層面上雖然也比較重視,但重視程度顯然沒有政治層面那么高,因而改革開放中也不是沒有錯誤,比如典型的政府和企業過分重視 GDP 的增長,而對經濟自主性建設重視程度下降。
最后,我國改革開放期間引進的技術,多數是以硬件設備為主的,相關配套的軟件技術則沒有得到高度重視,所以到現在都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民用 PC 操作系統,甚至在硬件技術引進上也不夠全面,因為被卡脖子了,同時因為技術引進和出口相對方之間代表不同國家利益,技術引進作為國際貿易活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出口和引進之間代表兩個國家,是要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出口方顯然會以營利為目的,想方設法謀取在引進技術國家的利益。而技術引進方若不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必定會被技術提供方所控制。比如海南馬自達,當年海南馬自達非常暢銷,以福美來為代表的馬自達累計銷量超百萬,曾是國內一線,但是顯然沒有核心技術,也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馬自達提供的技術,當馬自達轉而與一汽和長安合作以后,海南馬自達自此消失,現在海馬汽車重新出現,但是沿用的技術是一款323地盤,技術研發領域完全靠買,沒有任何自主性。
綜上所述,技術引進理論上可以增強主權國家技術進步速度,增強國家經濟發展能力,但是實踐中必須要對技術引進做消化、吸收、再創新,并且要配合自主創新,這才能保證主權國家經濟自主性,而不受技術層面的限制,我國一直以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單純依靠技術引進會始終受制于人,必須要在技術引進中,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造,并且要加大自研力度,盡可能擺脫核心技術層面上的限制。
參考文獻:
[1]??? 丁鋒.自主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J].管理現代化,2018,38(05):48-51.
[2]??? 杜小武,馬美艷.技術引進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01):62-67.
[3]??? 張友春.自主核心技術與自主信息安全產品[J].人民論壇,2019,631(1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