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



將藝術展會、藝術節帶入鄉村,以此帶動當地的發展,是藝術激活鄉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類在鄉村舉辦的展會、藝術節不斷涌現,但堅持下來或廣受認可的寥寥無幾。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沒有真正結合當地實際的自然、人文環境,甚至脫離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關鍵因素。
相比大城市,鄉村更為偏僻,參觀成本自然更高,要吸引人們前往在鄉村舉辦的藝術展會、藝術節,更高水平的策劃是必需的。因此,將藝術展會、藝術節引入鄉村,需要更國際化的視野、更高規格的準入門檻;同時,還要因地制宜,策劃更具特色的主題,只有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帶動當地村民的參與,才能真正樹立其品牌個性。
目前,國內將藝術展會、藝術節引入鄉村的案例大多處于試水階段,能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還需時日驗證,姑且尚不能定義為成功還是失敗。但無論是在古鎮舉辦的藝術節,還是就地取材的建筑雙年展,一些具有前瞻意識、獨具特色的項目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當然,每一個以藝術激活鄉村的項目都沒有可以復制的模式,也正因這份獨一無二,才讓在鄉村舉行的藝術盛會變得更具吸引力。
安仁:藝術介入社會建設
安仁是位于四川成都的古鎮,近年試圖通過舉辦藝術盛會,進一步激活古鎮。早在2009年,這座距離成都41公里的小鎮就已獲稱“中國博物館小鎮”,隨后,不符合這一定位的工業隨之遷出,產生了大片閑置用地,可供發展文博產業?!暗箍铡绷说陌踩蕿槲牟I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因此,安仁雙年展便具備了較為充足的條件,例如,主辦方通過邀請著名建筑師對此前的工業大戶寧良廠房進行改造設計,并令其成為安仁雙年展的永久展館。
安仁雙年展策展團隊深入安仁古鎮開展調研,遵照專業、學術、國際等原則搭建展覽結構,并擬定參展的藝術家名單,保證展覽的學術性效果及影響。2017年,安仁雙年展首次亮相便驚艷了世界,其展覽規模、規格都堪稱國際水準,匯集了全球100多位項尖藝術家,他們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國際重要藝術展覽中的常客。而絕大多數的參展藝術家為安仁雙年展專門創作作品,演繹了他們眼中的安仁,從而保證藝術創作的“在地性”。
實際上,“安仁模式”還不止于藝術。其試圖以藝術介入城鎮化建設的戰略方向上,在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風土資產運營,以及國際化社區營建等方面發揮作用,甚至以藝術介入社會建設等。因此,安仁雙年展除了常規雙年展配套外,還囊括了融合原住民、藝術家、鄉村品牌和農旅企業共創的“文化合作社+農業合作社”雙平臺——南岸美村鄉村生態博物館。
安仁基于自身的古鎮、文化創意的基礎,將安仁雙年展置于一個政治、經濟的網狀硬件結構之中,作為軟件的藝術也只是包括電影節、音樂節在內的眾多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但藝術作為磁鐵又能不斷吸引著一部分愛好藝術的都市游客。這種模式,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通過藝術盛會定期帶來一批穩定的藝術訪客,從而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自身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結合國際項尖水準的藝術盛會,因此帶動安仁新型產業的勃興,從而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古鎮的發展道路。
連州:開創山區舉辦國際攝影盛會的先河
許多人認識連州,都始于連州攝影年展。這座位于廣東清遠市的山區小城,從2005年開始,就開創了山區縣舉辦國際攝影盛會的先河,至今已走過15年,成為中國攝影界的重要盛事。連州攝影年展由清遠市政府、連州市政府、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共同主辦,每年一屆主題,集學術性、探索性、國際性、開放性、全民性于一體,每年吸引了大量攜帶“長槍短炮”的攝影藝術家和攝影愛好者。目前,連州攝影年展已成長為連州、清遠以及廣東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還被英國《衛報》評為全世界攝影年展中最值得觀看的十個專業攝影項目之一。
連州老城中心還建有連州攝影博物館,由老廠房改造而成,與周圍民居融為—體。每年連州攝影博物館會配合攝影節舉辦高水平的攝影展,除了外地游客,當地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蹣跚學步的稚齡兒童在內的民眾都被吸引,走進展館感受攝影藝術的魅力。年展在促進本土大量攝影師培養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提高了當地民眾的文化素養。
雖然展覽與參展藝術家的數量眾多,但連州攝影年展的基本模式依然較為停留在單向傳播、權威式意識形態灌輸上,雖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與連州本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關,但不論是數量上還是創作形式上,還有所欠缺。經過15年的磨練與發展之后,如何進一步將高規格、高水準的攝影藝術界進步深入到當地民眾的生活與當地的社會環境真正融為一體,真正實現有效的在地化;同時,如何利用國際攝影年展作為契機,激發相關產業進駐,進一步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應是連州攝影年展要走的一條未來之路。
寶溪:就地取材的國際竹建筑雙年展
寶溪是位于浙江龍泉的偏僻鄉村,盛產竹子,是遠近聞名的竹鄉。2016年,國際竹建筑雙年展的舉行打破了這里的寧靜。該展會由藝術家葛千濤,建筑師喬治·庫尼希羅共同主持。在這個傳統上以農業為中心的小鎮上,隈研吾KengoKuma,VoTrong Nghla,Anna Herinoer,李曉東,Simon Velez等10多位國際知名建筑師創作了18件永久性建筑作品。為了探索當代建筑中可持續材料的潛力,這些建筑物被建成永久固定裝置,在雙年展結束后繼續作為小鎮的景觀。當地政府希望借此激發當地旅游業、手工業的發展。
項目發起人葛千濤曾表示自己看過許多大城市舉辦的建筑、藝術類的雙年展。他認為,目前在世界各地舉辦的雙年展,大多是概念化的形式,展示的作品基本上是放在一個“盒子”里的建筑模型,由于建筑的“非在地性”,其學術價值因抽象而模糊。其次,西方美術體制下雙年展的“發動機”漸顯老態,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使年展更接近掌握話語權的利益集團或學術霸權們自娛自樂的派對或沙龍。
具有鮮明主題并強調“在地性”的竹建筑雙年展,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徹底顛覆了以概念為主體的展覽模式、以城市為核心的雙年展形式。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努力將“在地性”設計與村民生活融為體,營造出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社區,充分展示了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
此前,當地村民對竹的認知僅限于用于日用生活的竹制品,為了更新當地村民對竹文化的認知,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帶動原住民,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家園建設,傳遞一種可持續的鄉村建設理念。目前,原住民與各類工匠已將各種傳統技術應用到家園建設中,這不僅帶動了當地勞動力就業,也讓村民們重新認識了竹子可塑性。此外,國際竹建筑雙年展通過10多位國際建筑師的創意,還構建起一個以竹為載體,包含當代青瓷藝術館、竹產品設計及研發中心、陶藝家工作坊、公共陶藝工作坊、水碓(瓷土制作體驗館)、青年旅社、藝術酒店、設計酒店、低能耗示范竹屋和接待中心等共16座單體建筑構成的當代的新人文鄉村景觀。
就目前而言,寶溪國際竹建筑雙年展產生的社會效益尚待時日觀察,但其創新性的理念尤為值得肯定,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在地性”也值得其他地方在試圖以藝術激活鄉村的項目上進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