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中國經濟正經歷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考驗,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經濟發展要求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當前金融改革的總要求,其實這也是金融提高資產配置效率的本質體現。改革執行的思路要從實體經濟出發,提出實體經濟需要怎樣的金融服務,再讓金融考慮如何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根據實體經濟的需要來想金融,然后再根據金融發展的特征來想實體經濟,那么我國的經濟就會穩定和諧,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
關鍵詞:金融改革;普惠金融;實體經濟
0引言
在我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金融體系日益完善,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金融數字化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我國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方面仍然面臨諸多不到位的方面,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國更加高度重視數字普惠金融的科學和健康發展,特別是要站在促進我國金融體系更加完善的時代背景下,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破解數字普惠金融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改革創新,努力使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1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數字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按照“普惠”的角度來看,我國數字普惠金融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從2011年到2018年,中國各省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年均增長36%。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區差異。從數字普惠金融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盡管在促進消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也在緩解消費信貸約束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但目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仍然缺乏規范化和系統性,盡管進一步改善了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而且也在優化信用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一系列的風險,特別是在P2P網貸更是比較突出,支付成本過高、出借次數過多、金額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更為主要的是,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模式還出現了諸多不足之處,比如資產端與資金端發生分享的現象比較突出。
2加強金融改革推進普惠金融與服務實體經濟的改革建議
2.1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立足各項改革的需求做好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完善工作至關重要。這也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不僅要求建立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機構,而且更重要的是對金融供應的現有效率效果改革,使之更加有效、順暢、高質量。1.要繼續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證與市場接軌。這項任務復雜艱巨但仍要持續推進。保證收益率曲線不扭曲,使我們所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都能夠有效,從而避免一些無效的經濟行為減弱經濟發展效率。2.明確監管職責理順各種關系。一是監管政策與國家的經濟戰略、產業政策之間要一致;二是宏觀調控政策和監管政策要一致;三是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要從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分設出來。3.要加強對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結算制度,以及保護這些制度正常運行的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2.2.國家層面的金融支持路徑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首先,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在穩健貨幣政策的基礎上,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和適應性,與財政、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源流動,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區域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其次,繼續建立完善金融審慎監管框架。統籌做好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控股公司、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持續推進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遏制非法金融活動。再次,深化金融對外開放力度。繼續深化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促進區域國際貿易便利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深化人民幣投融資和交易貨幣功能,帶動開放地區沿線國家、區域性自由貿易區使用人民幣交易結算繼續穩步增長。再次,加快金融法制和標準體系建設。國務院及金融監管部門應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新型金融業標準體系,全面覆蓋金融產品與服務、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統計、金融監管與風險防控等領域,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金融信息服務產業等規范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善問題金融機構市場化處置和退出機制,維護區域金融市場穩定。
2.3???? 重視消費金融安全,加強風險防控
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為消費金融開發更多的產品應用場景、激活和拓展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如2018年各類“現金貸”平臺爆雷風波,其中相當一部分機構涉足消費貸。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權限、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頻發。由此,在大力發展數字消費金融的同時,為有效解決消費金融面臨的征信記錄缺失、運營經驗缺乏、降本增效等問題,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利用金融科技構建完善的風控運營體系至關重要。科技驅動下的產品創新和風控體系的建立也將為消費金融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2.4???? 平穩推進金融雙向開放
我國金融的對外開放在不斷地推進,這也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所必須要做的工作。然而在外資進入我國市場前的一些準備工作和科學的風險管理措施務必做好,否則,即使我們開放也未必會有成效。從2015年我國金融領域推出的滬港通、深港能業務,引入了CDR;擴大三類境外機構直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提高QFII和RQFII的額度,以及簡化相關管理等等。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進度成效還是很大的。但外資進入國內的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為中國的股市、債市和國際收支平衡都有好處。但跨境資本的流動的風險也加大,如加大了順周期波動的幅度,增加了境外資本風險的相互傳染,也使國內的金融政策的實施造成了一定影響。為此,推進金融開放要注意如下幾點,如不要盲目急于推出政策,以穩為主;加強信息的溝通,監測與預警;加強內部金融市場體系的深化和流動性,提高緩沖力;健全法律法規,配套進行改革等。同時在利用外資方面要引導向彌補我國不足的地方改進,在結構上深化,加強我國境內市場化的利率管理機制和工具。
2.5???? 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監督管理
從當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盡管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但由于數字普惠金融規范化發展水平不高,因而面臨一定的風險,而且數字普惠金融也存在很多不良資產,因而如何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督管理工作顯得十分重視。這就需要國家應當出臺專門的監管措施,切實加大對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的監管,比如應當構建更有系統性、全面性、針對性的監管機制,各個部門應當進行協調配合,進而使監管工作更具有覆蓋性。在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監督管理的過程中,也要更加高度重視信息化監督管理體系建設,比如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對數字普惠金融業務進行“過濾”,對于發現的問題要嚴格處理;再比如也可以設立相應的舉報平臺等等,推動社會監管工作的深入開展。
2.6???? 搭建銀企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
一是建立更加密切的政企銀工作機制,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通過“銀行+政府、保險公司、擔保機構”等模式,為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科學布局金融網點,常態化推進產品服務創新,提高金融發展的普惠性和覆蓋面。通過開展“百名行長服務百家民營企業”活動,深入企業一線,切實加強與幫扶企業的常態化聯系,全方位跟蹤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開拓、信貸融資、項目建設、技術創新等情況,精準開展銀企對接,實行“點對點”送政策、“一對一”送服務,把工作落到實處,切實為企業解決困難。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密切銀企業務的對接。深入開展銀企對接,搭建面向實體經濟的融資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明確重點培育對象和培育目標,深化對南平企業上市輔導,加快落實《南平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見》,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奠定了基礎,為企業做強做大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三是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服務能力。政府要引導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通過資本市場的股權投資來實現直接融資,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2.7???? 構建數字普惠金融信用體系
數字普惠金融從根本上來說屬于“信用金融”,由于目前我國針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信用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因而應當在構建數字普惠金融信用體系方面下功夫。要將數字普惠金融信用管理工作納入到我國金融系統,實現信用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此外,還應當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數字普惠金融信用管理當中,加強對各類信用信息和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能夠在實施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在構建數字普惠金融信用體系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數字金融平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更加重視自身信用體系建設,而且也要加強對客戶的調查和分析,進而能夠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信用風險。
3結束語
數字普惠金融對于促進我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解決融資難問題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但目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盡管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但卻存在不規范、不安全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國在未來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視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重點要在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科學發展、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監督管理、構建數字普惠金融信用體系等諸多方面取得突破,取暖大限度推動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科學、健康、持續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海峰,王禹丹.互聯網金融發展困境的解決之道[J].人民論壇,2019(20):84-85.
[2] 陳蓉.金融回歸實體經濟本源的制度困境與金融法的矯治[J].人民法治2019(13):26-29.
[3] 陸岷峰,李蔚.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商業銀行的擔當與實施路徑[J].福建金融,2019(06):4-12.
[4] 丁安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提升市場活力[N].中國證券報,2019-04-16(A03).
[5] 段軍平.淺析普惠金融在金融扶貧中的問題與對策[J].商訊,2019(11):18-19.
[6] 杜寧.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趨勢與挑戰[J].人工智能,2018(05):84-92.
[7] 王國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02):8-10.
作者簡介:
葉睿,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