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棋方


摘 要:犁鏵作為戰國以來種植業增產所用“深耕”方式的最重要的農具,和耕牛一起見證了中國未來整個農業時代的興衰。全鐵犁鏵相較于木心鐵刃犁鏵而言,極大地節省了人力、畜力,這一技術創新之所以出現在西漢中后期是技術與社會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結果。本文試圖通過行動者網絡理論,結合相關史料對全鐵犁鏵可能出現的過程進行分析,揭示技術在農業社會推廣過程中所受的多重社會因素制約,從而為技術推廣提供參考范例。
關鍵詞:行動者網絡理論;全鐵犁鏵;技術創新
一、引言
由布魯諾·拉圖爾、米歇爾·卡隆等人提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在羅伯特·默頓關于科學技術受社會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增添了諸如自然等非社會因素,并將影響科學研究或者技術創新的因素劃分為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行動者網絡理論基本綱領包括廣義對稱性原則、行動者網絡、問題轉譯三個核心,根據米歇爾·卡隆的觀點,構建一個行動者網絡最重要的是問題化、利益化、招募和動員四種方法,而這四種方法也被視為問題轉譯過程的基本環節。本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依據,通過對西漢中后期相關政策等史料的分析,推導西漢全鐵犁鏵出現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從而揭示這一創新技術出現的社會驅動因素,并為我國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提供歷史參考。
二、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建構和分析
由于木心鐵刃犁鏵早在戰國時期就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本文討論的全鐵犁鏵技術創新主要是對材料創新的分析,另西漢前期也有炒鋼、麻口鐵等更堅硬、耐磨的鐵品種,所以很難將冶鐵技術的進步對全鐵犁鏵的影響進行量化表述。這意味著行動者網絡理論中非人類行動者事實上在西漢前期就已存在并發揮作用,所以接下來的網絡建構中只需要考慮人類行動者,而產業手工業者在行動者中的作用也被商人所替代。
(一)兩個可能構建行動者網絡的背景
可能構建網絡的背景一:因為西漢早期的北洞山漢墓發現有鑄造成型的鐵镢和疑似木心鐵刃犁鏵鏵冠的U型或V型鐵器,略遲些的保安山漢墓則大量保存范鑄半成品的板材、條材,并有部分先范鑄而后鍛打或削切成型的各種工具;根據漢代“事死如事生”觀念,表明漢武初期就已具備全鐵農具生產和加工的條件,只是目前缺乏考古實物。
可能構建網絡的背景二:由于考古發現暫時為修建劉勝夫婦墓前后才有鑄造成型的全鐵犁鏵,而此時正值“漠北之戰”結束,戰爭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使得漢武帝不得不同意并推行鹽鐵官營的法令。以此背景構建的行動者網絡模型主要考慮戰爭直接和間接刺激鐵器的生產與消費。
(二)全鐵犁鏵技術創新的問題化過程
中央政府推廣這一技術創新的目的是期望直接或者間接的提高財政收入并穩定民心;官吏推廣這一技術創新的目的是期望其租稅增加和得到中央政府的嘉獎;商人推廣這一技術創新的目的是期望增加鐵器交易量而獲利;農民推廣這一技術創新的目的在于期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由于西漢正處于農業經濟時代,因此核心行動者即是農民,當時的人類行動者對全鐵犁鏵技術創新推廣的問題化結果如下(圖1)。
(三)全鐵犁鏵技術創新的利益化分析
構建網絡的成立需要行動者在問題化過程中被界定的角色得到了強化——因為所有的行動者的目的和需求的完成都需要更高的效率,所以產生這樣一個邏輯關系:如果有行動者的目的和需求的完成不需要更高的效率,那么行動者在問題化過程中被界定的角色不會得到加強,因此構建的網絡不成立。
理論上農民作為核心行動者,應該需要更高的效率實現單位畝產量的增加或者賦稅減少最終實現收入增加,所以直接受其凈收入多寡影響的其他三個人類行動者也會相應地要求更高的效率實現其目的或意圖,整個過程如圖2所示。
假設網絡構建基于背景一成立,時間區間約為公元前129至公元前124年間,也就是北洞山漢墓和保安山漢墓修建的時間段。《史記·平準書》記載:“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絀恥辱焉。”由此看來,盡管西漢的修養生息政策限制著商人的各個方面,但四個人類行動者都沒有明顯的意圖要求更高效率地實現其意圖或目的,在背景一下所建構的行動者網絡事實上無法很好地完成利益化的過程,也就很難使得被強化的行動者被招募為利益圈中的一員。
假設網絡構建基于背景二成立,時間區間約為公元前118年至公元前104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以后。此時西漢王朝雖然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勝利,并消除了數百年來的北方邊患,但也面臨著戰爭帶來的沉重財政負擔,漢武帝不得不想出各種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因此,中央政府迫切需要盡快增加財政收入,農民需要更高效率地增加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和開荒的便捷性來提升收入,官員和商人在財政赤字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也迫切需要自己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此種背景中的人類行動者迫切希望其意圖和目的得到實現,故網絡構建成立。
(四)全鐵犁鏵技術創新的網絡自我維護
行動者網絡理論認為一項技術創新的具體內容應當在整個網絡的構建過程中形成并發展的,他受到各個行動者利益競爭的影響。首先,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中央集權社會中,農業尤其是小農經濟仍然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支柱,而周期性的小冰河時期會造成周期性的糧食減產,最終帶來周期性的王朝更替,因此重農政策始終是這兩年多年來最重要的國家政策。其次,小農經濟意味著整個社會對商業持一種打壓態度,也意味著商品交換并不發達,所以國家稅收和官吏的俸祿有一部分是以糧食的形式下發的,這意味著國家需要消耗相當一部分糧食用于落后的交通條件下各個區域內的糧食日常流通。最后,全鐵犁鏵所代表的牛耕、深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先進的種植技術的體現,這也是全鐵犁鏵技術得以繼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結語
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分析,漠北之戰后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西漢帝國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急需在勞動力沒有明顯增加的前提下恢復并擴大糧食生產,因此能夠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的全鐵犁鏵自然加入了生產工具的行列。糧食作為一種商品,無論在什么時候,一旦市場上流通的糧食總量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需求時,就會造成“米賤傷農”;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要么采用釀酒等技術來消耗多余的糧食,要么拒絕更高效率的農具來減少糧食的產量來維護農民的利益。從技術創新層面而言,這也帶來一些啟發:生產效率更高的技術并不一定能夠順利推廣。一項新技術的推廣使用,除了考慮其生產效率的問題,還要考慮社會需求、文化觀念等其他社會因素,因此要充分考慮到技術應用的地方性特征和環境適用性特征。
參考文獻
[1]趙萬里.科學的社會建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董愷忱,范楚玉.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韓汝玢,柯俊.中國科學技術史·礦冶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賈思勰.齊民要術[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