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一個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關系國家的強大,關系家庭和孩子的幸福,然而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就沒當好。為了我的后代和其他要當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人,不要犯我的錯誤,爭當好一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近年來我集中精神,閱讀了有關教育孩子的書,上網查看了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成九個問題,即:一、誰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二、深刻認識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三、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基本要求,四、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五、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六、對孩子進行德育,七、對孩子進行智育,八、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九、及時進行性育。并以上述圖書資料為主探索答案,編纂成此文。
一、誰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誰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普遍的回答是父母。
我的回答: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來說是父母,但不一定是父母。由于出現如下幾種情況,使得父母當不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是,孩子沒有父母;二是,父親死亡,母親改嫁,孩子不愿意跟隨母親,而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三是,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坐牢,長時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是留守兒童;四是,父母受經濟條件或身體條件的限制,無能力當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五是,由于父母虐待孩子而被剝奪監護權的。
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姑姑,可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一般地說爺爺奶奶對孫子女的教育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外公外婆對外孫子女的教育也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姑姑,一般地說對侄子女的教育也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即父母不能當孩子第一任老師的情況下,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姑姑可能成為孩子的監護人,也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情況存在著復雜性,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是姑姑。為了稱呼的方便,我在這里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統稱為家長。
有人反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理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虐愛孫子女、外孫子女,難以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的,當得好的不是絕無僅有。相反,父母當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的,當不好的也不是絕無僅有。關鍵的問題是會不會當的問題。
要想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必須學習,深刻認識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明確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基本要求,學會與孩子溝通,懂得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性育。
二、深刻認識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
要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就必須認識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客觀要求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科技興國的關鍵。《人才規劃綱要》指出: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在繼續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快形成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逐步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人才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都把科技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強科技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科技事業的前途,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我國人才現狀決定了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 我國人才的現狀正如《人才規劃綱要》中所指出的: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了一系列加強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養造就了各個領域的大批人才。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人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科學人才觀逐步確立,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初步發揮,人才效能明顯提高,黨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人才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等等。我國人才的這種現狀決定了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
(二)能否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關系孩子和家庭能否幸福的重大問題
能否把孩子培養成人才關系孩子和家庭能否幸福。無論父母有多大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整個人生就失敗。孩子成才,孩子及家庭才能擁有幸福。若果不能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孩子在競爭中就會被淘汰,就難以如愿以償,煩惱就難免。若果不能吧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才,而是成為一個體弱多病、低能而難以成事的或者是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人,甚至成為酒鬼、賭徒,或者為了實現發財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成為罪犯。這樣的孩子只有煩惱而沒有幸福。這樣的人不僅會拖累父母,而且還會拖累配偶和孩子(如果已經有了配偶和孩子),傷他們的心。這樣,這個家還有幸福嗎?可見,要讓孩子及家庭擁有幸福,就必須把孩子培養成于國于家都有用的人才。
(三)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決定的
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問題,網上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論文欄目:家庭教育論文 ?更新時間:2015/8/12 11:05:34 ?1388)、《談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Monkey_un11級分類:教育科學被瀏覽30613次2016.04.14龍四english044)、《家庭教育重要性》(2017-02-23,17.26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等文章。這些文章都寫得很好,很值得一讀。由于我編纂此文的結構和篇幅的限制,無法一一照錄。我只好就上述文章中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行歸納。
為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先說一說什么是家庭教育。
什么是家庭教育?一般分為狹義和廣義之說。狹義之說: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后,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見《談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廣義之說: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傳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影響終生的一種的社會活動。(見《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重要性》一文中說,通常來講,家庭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胎教。胎教可以說是人一生中受到的最早、最初的家庭教育。日本胎教、學前教育專家七田真說:“每個胎兒都是天才,胎教影響人的一生,孩子的教育應從胎兒期開始。”資料記載,我國古代時期就出現過胎教,現代社會,胎教更是成了孕產期婦女的必修課。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產科醫生提倡胎教,80%以上的孕婦接受這一早教方式并身體力行。現代科學認為,胎兒的素質是可以隨胎教的進行而發生變化的。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從事臨床的產科醫生,通過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儀器,對胎兒醫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證實:懷孕24周后的胎兒具有一定的聽覺功能,大部分出生后的嬰兒,對在母體子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表現。實驗證明:經過胎教的嬰兒比一般嬰兒學話、走路均早,并且反應靈敏,記憶力強。
二是嬰幼兒教育。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去接觸一個大環境,并且通過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來構建自己的世界。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嬰幼兒接觸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在這一時期,父母成為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父母的待人處事態度、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動作技能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由于嬰幼兒判斷能力還未真正形成,他們在模仿他人時,不會考慮某種行為是否正確、適當,因此,父母在對嬰幼兒教育時,更應小心謹慎,重視細節把握,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三是學生教育。這個階段應該說是人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研究表明,人接受新知識和技巧的能力在學生時期到達巔峰,這個時候積累知識和能力,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管孩子步入校園,開始從學校獲得知識,但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我國古代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說法,不允許父母推卸教育責任,可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社會上也有一些人認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并不重要,孩子能否成才主要在學校和老師。這種觀點在中國教育領域里也占有一席之地,致使有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學校老師負主要責任,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老師教給孩子的是基礎文化知識,而孩子的人際關系、思維模式和生存能力都要靠家庭教育去養成。事實告訴我們,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雖然學習好,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著讓人遺憾的缺陷。考上了名牌大學,生活卻不能自理,導致輟學、跳樓的悲劇。有著淵博的知識卻找不到好工作,只因沒有好的職業操守,只會紙上談兵等等,這一系列問題不斷提醒我們,家庭教育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地位特殊,十分重要,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作者簡介:
潘在清,中共海南省委黨校退休的法學副教授,全國黨校系統優秀教師稱號獲得者。男,漢族,1937年6月生,中共黨員。1956年參加工作。先后曾經擔任中共澄邁縣委黨校副校長、中共海南區委黨校黨委委員、行政處長、管理學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第一任主任、中國干部教育法學研究會理事、第一屆至第三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農工委委員、海南電視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才學術研究會終身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