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對于中小學生的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就音樂科目而言,傳統樂器有待復興,民族自豪感需要培養。音樂課堂是學生接觸到傳統樂器最有效的途徑。古箏作為一件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樂器,音色優美、上手簡單、學習周期較短,能夠較好的幫助學生拓展技能和培育情操,比較適合在中學第二課堂甚至是音樂課堂中普及推廣。研究本課題的過程中,筆者同時參加了小學教育實習工作,嘗試過將古箏帶入了小學音樂課堂中,能夠為課題提供真實有效的經驗支撐。
關鍵詞:古箏;中小學課堂;可行性研究
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和載體,對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音樂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音樂課堂為我國整體美育的重要板塊,是小學生接觸傳統音樂的重要途徑。在傳統音樂文化進入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古箏作為較易上手且音色動聽的樂器受大眾的接受度相對較高,不失作為一種較好的傳統樂器選擇進入小學課堂參與教學。本文旨在通過古箏教學弘揚民族文化,將古箏教學引入小學素質教育中分析相應的落實路徑,提高古箏教育在中學課堂的應用。
1 音樂課堂發展現狀
縱觀目前的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普遍情況,基本為鋼琴、多媒體配合教學。筆者通過調查現有有關文獻資料發現,古箏進入課堂的例子雖有,但大多數出現在課外興趣班或者專業音樂院校,在課堂中出現的幾率較小。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有一些地區、學校已經加入古箏教學,對比分析發現現有的具體問題如下。
1.1 校方有無計劃加入古箏課程
當前學校基本都有符合本校特色的素質培養方針,戲曲、體育、其他小件樂器,古箏并不一定只是可供選擇的唯一樂器。一些學校有將古箏作為特色引入課堂的計劃,但又因為古箏體積較大,受場地限制。學生鮮見這種樂器致使對大部分學生對古箏的了解不足,教學上有一定阻礙。
1.2 音樂素質良莠不齊,有的學生條件好接受快,有的學生跟不上
在小學中,已經有不少學生已經開始學習音樂特長,例如兒童歌曲演唱、其他小件樂器等。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在課堂中一些學生有音樂基礎,對于古箏的加入學生愿意配合老師一起嘗試。但沒有過音樂學習經歷的學生往往會產生不感興趣的心理現象。對比一些流行樂曲,學生對于后者的接受度更高。
1.3 遺忘問題,古箏教學只出現在短暫的45分鐘課堂
接觸一門藝術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現在大部分學校平均每周只有1-2節的音樂課,中學的音樂課甚至會被主科取代,僅依靠這點時間學生會很快的忘記課上學習的古箏彈奏方法。
2 古箏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方法
應試教育背景下,“升學率”這個重點問題都被學校和家長放在了首位。對學校、教師的評判標準,也與這三個字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隨著年級越來越高,往往文化課成績就越來越重要。相較于文化課,音樂課總是被隨意的取消,學生接觸音樂課堂的時間往往少之又少。想脫離開應試教育的弊端并非朝夕之事。現在看來,低年級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音樂課堂。因此,可以牢牢把握住中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音樂課堂,適時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樂器;而高年級教學中應盡量把握時間,以系統的賞析為主,培養音樂欣賞水平。現階段我國音樂課堂教學方式大致分為歌唱教學與音樂欣賞兩大部分,通常以鋼琴配合教唱。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古箏曾被西方人贊譽為“東方鋼琴”,民族特點突出,音域廣、音箱大,富有感染力。適合放在集體中參與教學。
考慮到研究對象為中小學生,筆者根據中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就古箏進課堂的路徑進行了總結,主要有如下幾種方法。
第一種,欣賞法。想讓低年級的學生去接受一件新的事物,一定是要先讓他們去感受到美好的。音樂課上可以準備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心境的活潑曲目,由簡及繁的帶領學生欣賞,期間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跟打拍子,與曲子一起互動起來,延長學生對音樂愛好的壽命,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
第二種,氣氛渲染法。審美可以去潤物細無聲的培養,在現在學校都有大課間,或者氣氛角,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在班級小設施中穿插播放一些悠揚的古箏曲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
第三種,集體教學法。中小學生的集體意識正在一個培養階段,如果對一個學生進行單獨教學,既不符合實際情況又不能收到集體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中,對以班為單位的學生進行集體教學,學生既可以互相溝通交流,在互動時又可以集思廣益。
第四種,組織微型小比拼。通常組織在一個階段的教學后,例如在學期末,在班級中進行小組比拼。在老師的幫助下自行編創帶有古箏的小節目,老師可以適當設立小獎勵,既豐富了枯燥的音樂課堂,又對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有了實質性的總結。
3 古箏教學對推進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
3.1 體現音樂的多樣性
現如今社會上音樂的種類越來越繁多,而課堂中的音樂課表現音樂的形式過于單一,有些課堂僅僅限于課本內容,甚至有些曲子存在了數十年。還有更多的一種現象是,活躍課堂時教師往往會播放一些流行樂曲,而學生只知其調,不知其所云。因為晦澀難懂,并不朗朗上口,傳統音樂幾乎被遺忘掉了,古箏作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樂器,平易近人,音樂課堂有了古箏的加入必將更加豐富。
3.2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古箏在古代時就被作為“雅樂”去供文人欣賞,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而現在的思維固化,提到古箏大眾總是認為女生才應該學習古箏,習箏的男生少之又少。古箏不是女人的專屬,不管是什么性別都有欣賞美的權利。不少古曲中包含的韻律值得我們去反復品味。
3.3 弘揚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因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對同族的認同。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積極樂觀。往往現在提到西洋樂大家都認為高雅大方,而提到我們的民樂就會被加上俗氣的標簽。將古箏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帶學生們消除對于民樂的偏見,在古箏中既可以金戈鐵馬,亦可以高山流水。在這份旋律中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樂器的優美,培養好本身高雅的情操。
4 結論
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去豐富音樂課堂的學習內容是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去思考的問題。傳統樂器的復興是時代發展的驅使。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從小去體會。完成本文的同時,筆者做了大量調查與實踐工作,期望用可行有效的方式把傳統樂器代入進中小學音樂課堂以豐富音樂課內容,將傳統音樂文化深入人心。
以人為本,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在正確的教學計劃下引導學生發現民族樂器之美,開拓視野,體驗古箏傳遞出的悠長回味。雖然傳統樂器的學習正在迅速崛起、發展,但道阻且長,對于古箏進入學校、課堂的方式與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完善,接下來仍需不斷探索發現問題,尋求切實的解決方法,力求更好的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在素質教育之中。
參考文獻:
[1]?王奕穎. 談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D].黃岡師范學院,2014.
[2]?成冕. 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中的民族元素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3]?仝意.古箏教育現狀的分析及思考[J].大眾文藝,2015(15):217-218.
[4]?盧靜.淺談少兒古箏集體課教學[J].江西教育,2015(30):83-84.
[5]?朱紅琰.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培育民族精神[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06):56-57+60.
[6]?岳龍.古箏走進課堂?接受民族音樂熏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1):83+87.
作者簡介:張若凡,女,1998年8月出生,漢,山東德州人,學士學位,通化師范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