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雨
摘要:1973年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問世,當時霍爾提出的編碼解碼的動態傳播模式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分析編碼解碼理論在當前傳播環境中的應用,有助于清晰地發現娛樂綜藝節目的節目創新之處和節目受眾的接受情況,以便于為制作更高水準的綜藝節目提供依據。
關鍵詞:編碼解碼;娛樂節目;應用;受眾
1、引言
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將“文化霸權”與媒體相聯結,相較于其他傳播學理論而言,編碼解碼理論改變了人們對以往傳播模式的線性理解,更接近于我們的現代傳播社會,也更能清晰地反應出當前社會信息以及文化流通的動態傳播過程。本文將以《奔跑吧,兄弟》為代表的娛樂類節目入手,分析編碼解碼理論在娛樂節目類型中的應用,為創造更高質量、高水準的綜藝節目提供正確方向。
2、編碼解碼在娛樂類節目中的應用—以《奔跑吧,兄弟》為例
2.1《奔跑吧,兄弟》的編碼特點
(一)風格各異的主持人
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主心骨,節目的精彩程度與主持人的控場能力相掛鉤,節目的進程與主持人的專業素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奔跑吧,兄弟》的常駐嘉賓有七位,分別是主持人鄧超、副主持人李晨、搞笑擔當陳赫、流量小生鹿晗、小獵豹鄭凱、撿漏王王祖藍和跑男女神楊穎,其中還有王寶強、迪麗熱巴等幾位短期常駐嘉賓。他們每一位都風格迥異,各位嘉賓同臺互動,“編碼者”試圖在節目中傳遞傳統文化價值觀、世界觀,以及該節目所傳達的節目精神、節目理念都在幾位風格各異的主持人中體現出來,無形當中向觀眾傳遞著我國文化的多姿多彩。
(二)熱門節目嘉賓見證時代標簽
娛樂類的綜藝節目大多喜歡邀請當紅明星,往往是一些宣傳個人電影、音樂專輯的名人,花里胡哨的風格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疲憊,久而久之會給觀眾造成一種無趣感。而《奔跑吧,兄弟》獨辟蹊徑,不僅邀請當紅明星,還會邀請許多為國爭光的運動競技選手、一些幕后辛苦的作家及導演和一些“久未出山”的老前輩等等,不同職業的嘉賓是不同時代的標簽、更是時代的見證。每期節目的嘉賓不同,游戲環節不同,游戲任務不同,節目的主題也不同,節目根據所邀請的嘉賓考慮節目的主題,見證該嘉賓所處時代的標簽,嘉賓就是《奔跑吧,兄弟》的“編碼”。
(三)節目場景、道具展示中國風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事物本身并沒有意義,而是存在一些表征系統,通過各種概念和不同符號構成了所要表達的意義。《奔跑吧,兄弟》節目中有諸多通過著裝、地點、舞蹈、背景音樂以及特邀嘉賓等方式來詮釋中國風的特殊情結,其中運用的道具多種多樣,但每個道具都是一種符號,代表特定的中國的醒目標志,節目進行的場地也是不盡相同,每個場地都是一種特殊符號,代表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場景、道具都是一種表達節目意圖的“編碼”符號,只為弘揚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向世界宣傳我們的中國元素,讓中國“走向”世界。
2.2節目解碼即受眾的接受程度
(一)傾向式
這種也稱為“主導—霸權”模式,即假定觀眾的解碼立場跟電視制作者的制碼、編碼立場完全一致,意味著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完全對等,受眾對編碼者所傳遞出的信息全盤接受。這種解碼方式表明,《奔跑吧,兄弟》對觀眾產生的感知、認知、意識形態或者行為結果是積極的。并且編碼者在節目中潛藏的文化精神和立場與觀眾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使受眾(即解碼者)產生共鳴。這種態度是電視節目制作最為滿意的模式。
(二)協商式
在這種類型中,解碼者包含著相容因素和對抗因素,也就是說受眾在解碼的過程中,對節目意志持中立態度,有贊成、喜歡的部分,也有抵制、厭惡的部分。就像一些《奔跑吧,兄弟》的路人粉一樣,對該節目褒貶均有。比如有的人喜歡嘉賓的主持風格,卻不喜歡節目的進程內容,覺得內容煩瑣、缺乏創新;有的人喜歡嘉賓人物設定的CP粉,卻又討厭這種炒作行為等等,類似解碼者這種矛盾的立場屬于“協商式”態度。
(三)對抗式
這種對抗型態度是解碼行為中最為激進的一種,在這種類型中,解碼者總是與編碼者持相反對立面的態度,堅決抵制編碼者所要傳播的意圖。類似一些《奔跑吧,兄弟》節目的黑粉,總是在網絡中說這個節目只知道抄襲,完全沒有任何創新意識,嘉賓發揮都是在作秀,讓人看了很尷尬等等,這類對抗型解碼者強烈抵制編碼者意圖。
3、結論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的動態過程概念取代了以往傳播研究中靜態的訊息概念,媒介內容本身不具有意義,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思考編碼者在當初的信息選擇中所要傳達的意圖。當然,受眾不應當成為被動接受的主體,從解碼分析的三種形式即可得出,受眾(解碼者)在接受信息過程中是“主動的、積極的”,但是觀眾對編碼者所傳送的意識形態并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有自主選擇性的,這對占據主流意識的編碼者亦是一種警醒,節目制作者應該在解碼者的批判中改進,才能夠制作出更高水準的節目,吸引更多的觀眾。
參考文獻:
[1]?斯圖亞特. 霍爾,《編碼解碼》,《文化研究:兩種范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鄒贊.斯圖亞特·霍爾論大眾傳媒[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