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自銘 王叢佳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之精髓,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國家復興丶民族融合、文化傳承和自身全面發展。本文立足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探討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挑戰及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1],它是集百家之長,融中華各民族文化之精髓所形成的文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展現出來的道德觀、榮辱觀、義利觀和是非觀等價值觀念都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們。大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自身在思想上獲得正向引領,從而在未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未來國家建設者中的一員。少數民族大學生雖然有其自身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但學習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抑制,反而是發揚本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因此,無論是滿足自身發展,還是符合社會期望,又或是傳承本民族文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義不容辭的選擇。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樹立“主人翁”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儒釋道等名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這些經典著作蘊含了諸多愛國為民的理論思想,如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理論思想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積極正確的價值引領。這種價值引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找準“自身定位”(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中缺少家國情懷及民族傳承的思考,人云亦云,無個人理想,無未來規劃,缺少自身定位),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認清自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中的重要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匯聚而成,各少數民族均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禮記·禮運篇》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與中國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謀而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清晰的意識到,自己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存在于中國,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息息相關。
(二)有助于促進各民族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中華文明的演化,匯聚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及精神風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各少數民族均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不可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少數民族同胞中的青年骨干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未來。為促進民族融合,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極有必要的。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似于一種媒介,作為溝通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之間的橋梁。它不同于法律條文,以生冷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們愛國,更多的是以人文情懷引申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精神共鳴。這種精神共鳴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獲得更強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引申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促進各民族相知相融。
(三)有助于各民族文化交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國人的寶貴財富,它不是單一的屬于某一個民族或某一個群體,它值得全體中國人共同傳承。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承擔著將少數民族這個“小我”融入到中華民族“大我”中來的歷史使命。與此同時,少數民族也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也承擔著將少數民族文化這個“小我”融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大我”中來的歷史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各民族單一的學習本民族文化,這無法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各民族文化不斷交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勃勃生機,少數民族大學生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觀念(如榮辱觀丶義利觀丶道德觀)學習并繼承,無論是學以致用還是傳遞給身邊其他少數民族這都極大的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有助于“文武”兼備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德智體美勞齊頭并進,因而也就需要“文”(“文”在本文中指學生自身的人文情懷,文化底蘊,道德素養等精神意識層面的知識)“武”(“武”是指在大學中所學會的工作技能,專業技術等應用于工作實踐的知識)兼備。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武”兼備的過程中存在區別于常人的獨特性。他們來自經濟、文化、教育均落后的偏遠地區,步入大學以后,在“武”的知識學習中較為刻苦。然而,受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的方面存在不足。歷史上諸子百家等各學派的經史子集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這些典籍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以“隨風潛入夜”的方式溫養著人的精神世界。“文”有不足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可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自身,使得“文武”兼備,全面發展。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挑戰
(一)時代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之瑰寶,但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卻受到時代的影響。第一,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網絡時代已經到來,人們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逐漸增多,但這些信息良莠不齊、五花八門,分散學生精力。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邊遠地區,日常訊息閉塞,五花八門的信息在誘惑著他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熏陶的,精力分散這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第二,時代發展致使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快節奏的生活致使大多數人急于求成,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使得他們在學習積累中,妄圖速成,以取巧的方式彌補“文”的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時代發展引申出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使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無法體會到文化本身的內涵,流于表面。
(二)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混淆
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自身的文化傳承,這種文化傳承伴隨著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流思想。這很容易使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認知本民族文化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上出現失誤,出現以下兩類情況。第一,認不清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大小關系,片面的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從而更熱衷于學習本民族文化。第二,錯誤認知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傳承關系,歪曲的認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舍棄,從而拒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種情況都是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混淆,都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挑戰。
(三)教育體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
“實行素質教育”是我國的教育方針,但部分少數民族偏遠地區沒有專業的國學老師,同時又迫于學生基數導致的升學壓力以及父母對孩子殷切的期望,現階段學習成績依舊貫穿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求學過程的始終。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受教育體制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們歸結為上大學之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單單是大學期間的學習任務,它遍布大中小學各個階段。由于中小學期間對成績的重視,部分中小學校依然注重應試教育,促使大部分教師和學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成績,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間則較少,導致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先天不足”。第二階段,步入大學以后,大學教育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因此,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本以專業教育為主,對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養關注較少,缺乏系統性學習。這兩個階段表明了受教育體制的的影響,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和教師心中的重要性并不太突出,也體現了教育體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
(四)學生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難克服的就是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這屬于思想意識的問題,需要自身轉變思想。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外在因素,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環境的改變以及外來文化展現出的“別致”,從而對外來文化產生更多的好感。這種好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隨著這種好感的持續深入,會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的轉變,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如外來文化,從而漠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內在因素,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這使得當地民眾在思想認識上意識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迫于生計單純的追求物質需要。存在這一觀念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容易盲目的追求經濟利益,不利于成長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由于這種功利思想的存在,導致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策
(一)注重學習典籍,將經史子集融入課堂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領悟經史子集中蘊含的深刻意義,以達到思想上的轉變。課堂教學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國家提倡課堂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同各類課堂嚴密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獨有的教育功能熏陶著當代大學生們。在時代傳承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以理論文字的形式傳承至今。典籍是古代重要文獻的總稱,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6以文字理論流傳至今的核心經典。在成語中“引經據典”的典指的就是典籍。經史子集是古人將典籍按照內容所分的四大部類。將經史子集融入課堂思政,“同時代相關連,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現實狀況”[2],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注重改革教育教學方式,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激勵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學習,深入領悟經史子集中蘊涵的道德內涵,從而轉化為完善自身的內在動力。
(二)注重思想教育,以自覺態度學習傳統文化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要注重思想教育,“思想與文化始終是相伴相生的”[3]。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思想教育。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小及傳承關系存在混淆,這需要思想教育引領。《朱子語類》有云“事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引領思想教育,首先要讓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度,理清少數民族文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小及傳承關系;其次通過對廣度的認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刻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最后培養這種學習興趣使學生以自覺地態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具體落實中:可開展傳統文化講座,組織傳統文化答題競賽,創辦傳統文化社團,舉行民族文化展覽會等活動。擺脫沉悶的灌輸學習,在快樂中獲得知識,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興趣轉變態度從而達到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注重環境建設,引傳統文化浸染校園文化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要注重校園環境建設,人在改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一定范圍內潛移默化的改造著處在環境中的人,從而使人達到思想和行為上的統一。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大眾,“仁義禮智信丶忠孝廉恥勇”這十個字時刻引領著人的行為,同時也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莫大的幫助。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可通過組織開展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丶利用學校的空余展板宣揚傳統文化丶組織少數民族詩經朗讀大賽和將傳統文化引入寢室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建設校園文化環境。高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染校園文化,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可促進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逐漸獲得全面發展,又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中去,這是一種雙向促進。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傳統文化浸染校園文化勢在必行。
(四)注重知行合一,用規范行為踐行傳統文化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后要注重“知”“行”合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無論是學習經史子集還是受環境熏陶,都屬于在“知”的層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而無“行”不足以為知“知”,無“知”而有“行”只可謂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以先知而后行的方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規范的行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在生活中,尊敬師長,孝敬父母,與朋友善,忠于祖國,誠實守信,少數民族大學生用這些行為來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中,要有一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態度,勤勉學習,以“智”作為價值取向,崇尚知識,不以利而讀書,對待學習腳踏實地,善于追求真理捍衛真理。少數民族大學生用這種方式學習,既可以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真諦,又能切身實地的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DB].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2018-8-23.
[2]?張惠.以儒家文化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01-01.
[3]?楊亞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