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在教學課堂中,有時我們很認真的上課,努力的講題,課堂卻死氣沉沉,沒有生機。面對這樣的課堂,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變得“平易近人”,“好吃”又有“營養?下面我從兩方面來談談如何構建“平易近人”的數學課堂。
1 做平易近人的教師,讓學生因我們而喜歡數學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平易近人源于對學生的愛和尊重,我們只有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才愿意親近我們,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喜愛。
以前,我在學生的眼中是一個嚴肅認真、愛發脾氣的老師。一次,有一位女生給我寫了一張條:“高老師,希望您上課不要總那么嚴肅,火氣那么大,本來我很快樂,可看到您嚴肅的面孔,我就害怕,更不敢回答問題,希望您上課能多笑笑。” 讀到這位小女孩的心聲,我羞愧萬分,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生的思維在我的咆哮中凝固,而我還不停的抱怨孩子。想想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思想、有情感,也渴望被關愛,被理解、被尊重,課堂上我只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對我望而生畏。
從那以后,我努力改變自己,嘗試著去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用平易近人的心態面對學生。時間久了,不寫作業的學生少了,喜歡學數學的人多了。
2 做開啟學生智慧的老師,讓教學走進學生心里
以前我的課堂基本上是傳授式教學,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訓練。但是,這讓我產生了困惑:為什么我的努力付出,效果卻不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對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下面從我的教學實踐中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要在讀懂教材,讀懂學生的基礎上定目標,把方向,精心準備。
今年我在師一中聽了鎮江高級教師周峰上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整理復習《式與方程》,感受很深。他們的教材是蘇教版,我們是人教版,周老師首先是對比研究教材,基于兩種版本教材,整合設計一份學生復習單,提前測試,然后統計分析數據,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教學。周老師課前做足了功課,課上有效的滿足了學生知識、思維、情感上的需求,課上的游刃有余,深刻而厚重。
讀懂教材就是要遵循數學教育規律;讀懂學生就是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不只是教學生會做題,會考試,更要重視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數學思想的滲透。
思考二:面對課堂不期而至生成的資源,該如何有效的利用。
在課堂上學生會經常出錯,發生一些“意外”。面對課堂不期而至生成的資源,我們該怎樣利用,才能讓學生長知識、長智慧呢?
這讓我想到吳正憲老師教學案列: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后,教師出示2、3、8這三條線段能不能圍城三角形?學生很快回答不能。師話鋒一轉:不能因為2厘米太短,現在換成x,想象一下,x是多少,就能圍城三角形?生:比5大就成。師:好,那我們就數一數都有哪些比5大的數。吳老師對學生的隨口回答,不急于定論,而是通過數數,引發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最終發現 5 面對課堂不期而至生成的資源,寬容的接納、合理的篩選、有效的利用,引發學生爭議,引導學生全面比較,辨出其所以然,讓生成的資源變得有價值。 思考三:構建互動學習的對話平臺,創設學生喜歡的課堂。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舞臺,要想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必須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學習《分數加減法》這一單元,我出示一道題:一堂課35分鐘,老師講課1/5小時,小組合作用了2/15小時,剩下的是學生練習,學生練習用了多少分鐘?靳宇豪列式為:1-1/5-2/15;徐詩琪說:“1是單位“1”哪能減1/5小時,要先把35分鐘換算成7/12小時,用7/12-1/5-2/15=1/4(小時)再換算成分鐘。”我說:“思路清晰,1和1/5小時意義不同是不能相減的。如何換算單位呢?”學生說:“1小時=60分鐘,把60分鐘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15分鐘。”“運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理解的非常透徹,還有別的做法嗎”我繼續追問,吳韓飛說:“一小時=60分鐘,把60分鐘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12分鐘,60分鐘平均分成15份,1份是4分鐘,2份是8分鐘,再用35-12-8=15(分鐘)”;“多智慧的想法呀!”我贊賞道:“2/15小時換算成分鐘,用2/15乘60,分數乘法這是我們六年級將要學習的知識,沒想到大家居然利用分數的意義就解決了沒有學過的知識,你們太厲害了!”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不僅接受了別人正確的觀點,更深層次的理解了分數意義的內涵。 教學不僅僅表現為抽象的符號傳遞,更應該是生動的、富于思維碰撞的心靈溝通。合理有效的問題設置、機智的追問才能實現師生共享、共識、共進,構建有生命力的課堂。 雖然我有20多年的教學經驗,但我明白“一個人的死亡來自于對知識渴求的停止”,所以我不僅會進一步探索教學方法,更要做一個充滿情和愛,開啟學生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立體”教師,讓課堂因平易近人而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