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波 許力丹
廣播是一個窗口,我們研究廣播媒介,從中看到廣播媒介與社會生活的互動、廣播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廣播有其自身社會角色扮演的特殊性:首先,廣播與報紙、電視等媒介相比,有其自身獨特的伴隨性特點以及隨之而來的媒介使用情景。由此,廣播的特殊性構成了廣播在人們生活中特殊的角色扮演;其次,廣播在中國的誕生、發展的整個過程都映射著時代的烙印,與時代共生共長。由此,從對特定時代廣播與社會生活互動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該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狀況,還原歷史。最后,在如今互聯網媒介占據受眾大量注意力資源的媒介格局下,廣播進行了自身的窄化傳播和融媒體發展。由此,媒介格局的演變催生著廣播角色扮演的新轉向。
我們對廣播的研究聚焦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這個時間段內,因為在這一段歲月的洗禮中,廣播在中國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文革后的復蘇、八九十年代的不斷壯大、千禧年后的成熟和近年來廣播節目內容傳播等方面的改版和調整。由此,將廣播于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的歷史長河中徐徐展開,我們可以發現,時代在變,廣播在各個時代與社會生活的互動在變,廣播的社會角色也在變。由此,聚焦這四十年、做好這四十年,深刻探得廣播的社會角色扮演。
我們對廣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這一時間線內的研究,主要圍繞兩個部分展開。第一,廣播在傳播著什么內容?我們試圖通過研究廣播在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來對該時代的社會生活進行還原,并探得廣播與社會生活的互動;第二,受眾接收到了什么?我們試圖了解信宿即受眾在不同時代的廣播信息接收,從而探得廣播對受眾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
在對廣播的研究層面:首先,對“廣播傳播內容”和“受眾接收內容”進行研究分析后,通過這兩部分中廣播與社會生活的互動表現,來得出廣播社會角色扮演的結論;其次,廣播的社會角色在時代的照拂下順承而變,我們通過分析廣播過去的角色扮演、當今的角色表現,來對廣播未來的角色轉向提出自己的建議。
當前,關于廣播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有的學者研究廣播政策的發展與變化,如涂昌波在《新中國60年廣播電視發展政策演進 》中從政策演化的角度對我國廣播電視發展的60年作了梳理。有的學者對新媒體沖擊下廣播媒體如何發展進行了研究。如(李穎越,2014)指出曾幾何時廣播憑借快捷的速度與方便的接收、仿人際傳播的溝通交流方式等媒介特性歷經沉浮,始終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如今廣播的諸多媒體特點與優勢在日益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中正在經歷更為嚴峻的挑戰,伴隨性就是廣播獨一無二的優勢。(胡若陽,2011)同樣指出廣播只有更好的發揮獨一無二的伴隨性媒體優勢,才能在撲面而來的新媒體浪潮中發出更響亮的聲音。有些學者則根據時間劃分廣播發展階段,針對不同階段開展研究。如涂有權在《改革開放40年廣播的創新發展》中,從廣播播出形式、傳播方式和事業發展以及產業拓展等方面,梳理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廣播的創新變革與進化軌跡。
一、特色: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播的足跡
1、廣播收聽使用帶有時代性烙印
不同年代背景的聽眾對于廣播使用的初衷大有不同。比如65后的普通職工在訪談中談到“廣播是連接廣播與老百姓的橋梁”,而70后的高知教師在訪談中談到“大學的時候使用廣播學習英語四六級”。所以,盡管采訪對象都有使用廣播的經歷,但他們的使用動機和目的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他們的需求和訴求點是不一樣的。而往往,聽眾的廣播收聽訴求點與其背后的時代背景有著剪不斷的關系。
2、廣播節目內容覆蓋生活多方面
文革后廣播事業得已復蘇,改革開放后廣播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一段時間內廣播成為了人們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樂趣來源。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廣播改革開放后的節目就已包含兒童類、娛樂類、文藝類、新聞資訊類、學習類等方面,廣覆蓋的廣播內容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交集、進行互動。
3、廣播的伴隨性特性下收聽自由
廣播媒介相較于報紙、電視具有伴隨性的特征,而這也是廣播最顯著的特征。訪談中,65后張職工談到“聽廣播不耽誤我做正事,還能增加生活樂趣”,90后學生談到“我在旅途中時常會聽喜馬拉雅app的廣播節目,閉目養神”。
二、角色:廣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角色扮演歸納
我們通過文獻綜述、深度訪談、內容分析等方法,一層一層掀開廣播的“神秘面紗”,從廣播與社會生活的互動中,我們一步一步得出了廣播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并歸納為四大社會角色:公眾秘書、知心朋友、快樂使者、百科全書。
1、傳遞訊息的公眾秘書
廣播通過交通廣播電臺傳播實時路況訊息、新聞廣播電臺傳播國內外大小新聞事件、天氣預報的播放提醒人們出行安全等,廣播無時無刻不在向聽眾傳遞著社會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訊息咨詢,從而為廣播聽眾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廣播是人們生活中的“公眾秘書”,它為人們丈量著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并及時傳達給人們。有了廣播,聽眾們可以“聽眾不出門,知曉天下事”。
2、溝通交流的知心朋友
廣播的作用不只是傳遞新聞訊息,更是人們的知心朋友。廣播中的情感熱線類、音樂點播類節目、信箱類節目受到一眾聽眾的喜愛。這類節目的設置給了人們的生活一個輸出發泄的窗口,“打個電話聊聊自己的情感困惑”是人們心里為廣播預留的一個空間,也是廣播為人們預留的一個位置。因此,廣播時而是人們的知心朋友,它愿意傾聽并毫無保留與你真誠溝通交流。
3、帶來娛樂的快樂使者
廣播除了新聞資訊類節目,更有娛樂綜藝類節目,而廣播的娛樂類節目自改革開放初期就占據較大比重。人們收聽廣播的娛樂節目,包括音樂類、戲曲文藝類、廣播劇等等,來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增添樂趣。廣播是能為大家的生活帶來娛樂的快樂使者,旅途的解悶、睡前的放松、吃飯時的伴隨性樂趣等,都是廣播的快樂創造。
4、科普知識的百科全書
廣播更是一本百科全書,從改革開放初期,廣播就承擔起了知識普及的重任,包括農村農作物知識的講解、科學知識的傳遞、養生知識的宣講一直到80年代開始外國語知識的普及,廣播在娛樂的同時有著自己的“言傳身教”。
三、當下:廣播現階段發展中的社會角色表現
廣播作為傳統四大媒體中的其一,由著其伴隨性的媒介特點而為受眾廣泛使用且在媒介格局中站立住自己的腳跟。但不難發現的是,廣播在媒介市場中的角色感和使用場景并非一成不變。于是,在探究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播在與社會生活互動中的社會角色扮演后,我們應當立足現在,看到廣播較之以往,在新時代下的新表現。
依據深度訪談和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各個時期廣播節目編排的分析進行總結:廣播在現階段的社會角色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1、互聯網媒體沖擊下的角色感下跌
如今構成人們媒介環境的,不只是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更有互聯網媒體。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入使得麥克盧漢的地球村預言變得觸手可及,但同時對傳統媒體難免造成沖擊。在訪談中,90%的受訪者表示如今已經很少再聽廣播,更多的是使用手機去獲得實時資訊。而手機即智能手機便是互聯網的載體,由此可見,廣播等一眾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媒體的沖擊下開始走向變相的衰弱。
在此背景下,廣播的社會角色扮演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傳統的,尤其是90年代以前,廣播幾乎占據了人們絕大部分的信息獲取來源,但隨著人們可使用媒介的增多,廣播只是人們獲取某一小部分信息的來源。由此,廣播的節目設置縱使“面面俱到”,但其各部分角色扮演的比重在人們的生活中有所下跌。
2、特殊收聽場景下的交通廣播電臺的崛起
隨著受眾所處媒介環境的不斷豐富,受眾的注意力資源也在不斷稀釋。在這種情況下,廣播在受眾生活中的覆蓋面開始變窄,由此帶來廣播收聽場景的窄化。
與此同時,我們不難發現交通廣播電臺正在人們的生活中崛起,而交通廣播電臺也很好地體先和發揮了廣播伴隨性這一特點。
交通廣播電臺在人們出行地路途中播報新聞要聞、娛樂內容、路況信息等,從而為出行人的旅途增添樂趣和實時提供有效的路況信息。而交通廣播電臺的路途播報,很好地發揮了廣播伴隨性的特點,擔負起了人們生活中“出行指南”和“旅途伙伴”的角色。
四、向前:廣播發展的“疑難雜癥”亟須“對癥下藥”
互聯網時代,新興媒體不斷涌現,媒介種類和數量呈海量增長,對廣播產生了巨大沖擊。首先,廣播原有受眾被新媒體分流。隨著移動端、手機的發展與普及,廣播受眾從收音機轉向手機APP,喜馬拉雅、荔枝FM等新興音頻APP形式,憑借多樣的節目形式和內容,移動化收聽的便利,隨時回放等優勢吸引了年輕用戶的關注。其次,廣播業務人才流失。廣播媒體屬于傳統媒體,其經營模式和發展前景在新媒體對比下顯得極為受限。許多優秀的廣播人才紛紛投向新媒體機構的懷抱,使得廣播人才流失,節目質量大幅下降。再次,新媒體音頻類產品呈個性化特點,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內容和表達形式也豐富多元。相較之下,傳統廣播的節目則顯得更為單調。
在這種情況下,廣播應如何發揮其伴隨性優勢,更好的與人民進行互動,扮演好其社會角色則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所在:
1、提高內容產出質量,擴大內容信息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廣播作為“公共秘書”提供信息的角色逐漸被沖擊、淡化,在這種情況下,廣播必須利用拓寬新聞的報道內容,將各類圖片信息轉換為聲音傳遞給聽眾,實現廣播新聞的最大利用效率,在拓寬廣播新聞內容的同時,也應該具備篩選信息的能力,使廣播新聞的內容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聽眾的生活。并要充分發揮伴隨性的優勢,注重交通廣播這一重要渠道,
2、創新廣播節目的形式,滿足聽眾需求
在編排節目的過程中,要對聽眾市場進行深度了解,了解聽眾的需求,并通過對節目形式、內容的變化,滿足聽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并在節目中與聽眾互動,從而增強聽眾的粘性。
3、進行品牌化建設,以情感訴求取代功能主義
廣播要通過多方面品牌化見識對欄目品牌、主持人品牌、活動品牌進行打造,形成整體的廣播特色,并注重對價值掛念的輸出,通過滿足用戶的情感訴求來產生價值共鳴,驅動品牌的發展,更好的扮演“親密朋友”的角色。
4、發揮伴隨性優勢,重視交通廣播渠道
隨著經濟的發展,車輛的增多,交通廣播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車主選擇在出行時通過交通廣播獲取信息、排憂解悶。廣播要重視交通廣播對聽眾注意力的收割,提高交通廣播的內容質量,并有針對性的對車主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來獲得營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廣播始終貼近著人們的生活,用廣覆蓋的廣播節目為社會生活帶去各個層面的福祉。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典廣播節目,并對各個廣播節目與總的廣播社會角色的扮演進行連接,發現廣播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在與社會生活的互動往來中,扮演著人們身邊諸多角色。
參考文獻:
[1]?涂昌波.新中國60年廣播電視發展政策演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10)
[2]?李穎越.論新媒體時代廣播的伴隨性優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7.01
[3]?胡若陽.淺析廣播節目的伴隨性[J].新聞愛好者,2011.05.20
[4]?涂有權.改革開放40年廣播的創新發展[J].中國廣播.2018.03.20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