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數量越來越多,社會各界對基礎設施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市政橋梁建設可以豐富民眾生活,提升民眾生活幸福感。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市政橋梁工程質量提升策略與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橋梁;工程;施工;管理;質量
橋梁工程涉及內容不僅包括工程力學、工程建設學,還包括了水利工程學、地質工程學等諸多內容。橋梁工程施工涵蓋了施工、施工團隊、施工工程等眾多因素,如果這些因素沒有得到有效科學的管理,極易導致整個市政橋梁工程施工一片混亂,對工程整體效益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施工管理與施工質量控制是必要的。
1 市政橋梁工程施工管理
1.1 工程概況
H市新河橋地處于H市江北快速路,雙向八車道設計,橋梁全長2.041km,主橋寬40.50m、長292.0m、拱高42m,采用整個橋拱肋等截面提籃拱(鋼箱型),10°拱向內傾斜角,邊拱采用混凝土型拱鋼縱梁、橫梁,格子梁結構橋面。施工企業承建該工程之后,根據該工程實際情況與施工現場情況,決定利用工程施工項目管理中的目標“五控”方式,組建專業項目管理小組,針對工程施工全程進行科學化管理。其中“五控”主要指針對該工程的成本、工期、環保、質量、安全等五項內容進行嚴格控制,以確保工程整體效益。
1.2 “五控”管理系統
利用3Dmax、BIM、Access數據庫、VR支撐平臺等技術,構建“五控”管理系統,方便更為真實全面掌握該工程施工情況,從中更為精準分析施工管理存在不足,全面優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確保工程質量。同時利用PDCA原理設計智能化施工問題解決系統,方便施工管理人員根據施工管理中出現問題,快速查找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整個工程高效建設。
1.3 “五控”管理目標的明確
根據該工程具體情況,施工企業先對“五控”管理內容的具體目標進行制定,以為施工計劃制定提供科學依據。(1)成本目標。結合合同、施工標準等相關材料,得出該工程每一道施工工序的預算成本,將工程預算的總成本確定為該工程成本管理目標。然后根據各施工工序具體施工預算所占總預算的比例,確定該工程施工全程中相對比較重要的施工工序,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施工流程與施工工序控制方案[1]。(2)工期目標。對該工程施工工藝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該工程施工橫道圖,利用BIM技術對工程施工的難易程度進行全面分析,經過分析后將該工程施工階段劃分為24道工序。通過施工網絡圖中關鍵線路法的比對,分析計算出該工程最佳工程施工線路,確定工期目標740d。(3)環保目標。該工程施工過程中提倡綠色施工,明確環保目標為各種資源最大限度節約,根據不同場地制定相應環保策略;施工現場控制揚灑、揚塵等;污染排放在規范標準與國家標準以內,避免嚴重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綠化、復耕等滿足相應的設計要求。(4)質量目標。保障工程竣工時質量符合相應標準,并盡量達到優良工程標準,爭創優質工程,100%工程檢驗合格率;100%履約率;95.5%優良率;92.0%以上I類樁(樁基工程)。(5)安全目標。企業職工安全事故數0;因安全事故受傷或死亡人數0;環境安全事故0;病危害事故0;傷亡、中毒事故0;特殊工種持證上崗率100%;安全事故危險源控制100%。
1.4 “五控”目標動態管理
在管理中明確該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周期,動態監控“五控”目標完成情況,根據實際施工情況,適當對工程施工計劃進行調整,確保工程施工質量與進度。首先,根據施工工序不同動態查看工程情況。為確保動態監控質量,設置7d動態控制周期,同時根據工程施工具體項目與項目目標要求,在已獲價值理論基礎上,構建質量、環保、安全評分制度初步建成該工程施工問題分析數據庫[2]。其次,根據每周獲得的該市政橋梁工程進度表,整理相關數據,分析已獲價值、施工偏差等,科學預測工程未來施工完成情況。結合工程實際施工情況,調整施工計劃,避免同樣問題重復出現,確保工程如期完成。例如在鉆/挖孔樁施工的成本與周期管理上,第1控制期BCWP為101.41萬元、BCWS 為107.56萬元、ACWP為105.02萬元、CV為-3.61萬元、SV為-6.15萬元、CPI為0.97、SPI為0.94。在第1控制周期內工程施工出現了偏差,鉆/挖孔樁施工超出預算3.61萬元,施工進度也稍微落后了一些,針對出現的此種情況,制定相應調整策略,并應用于第2控制周期內的鉆/挖孔樁施工之中。經過調整后第2控制周期在鉆/挖孔樁施工的成本與周期BCWP為105.65萬元、BCWS 為107.56萬元、ACWP為107.42萬元、CV為-1.77萬元、SV為-1.91萬元、CPI為0.98、SPI為0.98。通過兩個控制周期對比,第2控制周期造價偏差在明顯縮小,超出部分為1.77萬元,較之第1周期縮小一半,說明第一周期管理調控策略比較有效,通過這樣調整監控的方式,周而復始對工程的工期與成本進行管控,確保工程管理目標實現。再次,安全與質量動態控制。相關技術人員通過完善的打分系統對工程施工情況進行評價,管理人員根據分數判斷質量與安全管控情況,并制定相應管控改進措施,提升安全與質量管控質量。最后,利用數據庫技術構建“五控”問題基礎數據庫。將“五控”問題進行分類編碼,建立涵蓋安全、應急、質量、成本等內容數據庫,為施工決策提供必要支持。
2 橋梁工程施工質量提升策略—BIM模型應用
為了進一步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施工企業根據該工程施工需要,除了運用“五控”管理模式之外,還應用BIM模型對工程質量進行深入控制,以全面確保工程質量目標實現。根據該工程實際需要施工企業運用Tekla軟件建立相應的BIM模型,對鋼箱拱肋建立三維模型,全面展現每一個構件、每一個單元真實信息,更為真實還原新河橋情況,加強對工程質量監督[3]。首先,對工程構件加工質量進行監督。以該工程漢口側G4鋼箱節段為例,利用Scan Station P30/P40 3D掃描儀對測區域進行掃描,并將掃描到相關構件數據信息記錄,與BIM模型中相關構件數據信息進行比對,從中發現構件實際情況與設計存在的偏差情況,本次檢測一共檢測8個點,每排檢測4個點,檢測結果最大偏差+1.851mm與-1.807mm,平均偏差為+1.811mm與-0.8050mm,偏差均未超過標準偏差,符合工程施工標準需要。其次,虛擬拼裝質量控制。在上述G4鋼箱節段檢測之后,又模擬G4、G5拼接情況,選擇拼接面8個點進行檢測。虛擬拼接檢測結果最大偏差+1.841mm與-1.587mm,平均偏差為+1.111mm與-1.123mm,偏差未超過相關標準要求,可以完成相應拼裝,無須將構件返廠修正。在該工程施工中,利用BIM模型依照“五控”周期,對質量進行控制并記錄相關質量數據,以為施工計劃的調整提供可靠參考。
3 結語
綜上所述,市政橋梁工程施工管理與質量提升策略比較多,在具體應用中要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健全橋梁工程施工管理體系,優化工程施工流程,促進工程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周亮.市政橋梁工程施工管理與質量提升舉措[J].工程技術研究,2019(9):177-178.
[2]陳榮華.市政橋梁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問題的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No.531(22):258-258
[3]覃亞偉,石文潔,肖明釗.基于BIM+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橋梁鋼構件工程質量管控[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9,036(004):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