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奮勇男兒事,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這是任弼時紀念館展示的《任弼時書信選集》里的內容。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陰縣的任弼時,在黨內是大家熟知的“黨的駱駝”“黨內老媽媽”;在家里,他是孝順的兒子、溫柔的丈夫、慈愛的父親。
致父母——
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
任弼時父親任裕道是一名開明的鄉村教師,早年曾跟維新派一起創辦過學校,宣揚維新思想。在父親的諄諄教誨和影響下,幼年的任弼時就關心國家大事,樹立了挽救國家危亡的理想抱負。
“1920年8月,任弼時參加了毛澤東、何叔衡等人籌建的長沙‘俄羅斯研究會,并經研究會首批推薦,進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培養后備力量創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為留學蘇俄做準備。”任弼時紀念館研究室主任鄒水清介紹。
1921年5月中旬,任弼時和蕭勁光、劉少奇等年輕人乘坐郵輪從上海出發,奔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尋找救國之路。
啟程前,任弼時接到父親的來信,任裕道雖然開明,但考慮到兒子要去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國度學習,心中還是很不舍,希望他能在上海謀事。“捧讀之余,淚隨之下!連夜不安,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為了國家,為了理想,任弼時還是毅然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信中,他向父親道出自己的理想信念:“只以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達此便算成功。”
“任弼時在信中所言‘大福家世界,是他對于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最初表述,也表達了他愿意為社會生死存亡去奮勇冒險的赤子之心。”鄒水清說,任弼時既心念祖國前途與命運,心中也牽掛著家中親人,對父母,他發誓“自后兒當努力前圖,必使雙親稍得休閑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惟禱雙親長壽康!來日當可得覽大同世界,兒在外面心亦稍安”。
致兒女——
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建設祖國
任弼時和妻子陳琮英一共育有9個孩子,最后留下4個。在敵人面前,他堅強如鐵,橫眉冷對,但對子女,他是關懷備至,舐犢情深。鄒水清介紹,因為革命原因,任弼時不能經常陪在子女身邊,他就堅持寫信給孩子們,通過一封封家書來聯絡感情,孜孜不倦地教誨孩子們。
任遠志是任弼時的大女兒,出生于1931年。對于長女,任弼時寄予厚望,和她通信也較多。1947年7月27日,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任弼時在百忙之中抽空寫信給她,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信中寫道,“你到三交后找到教員補習國文、算術和英文,這很好,下學期如果沒有適當學校可進,就只好這樣繼續補習下去。讀書主要在乎自己用心,希望你能堅持用功學習,而且在國文、算術方面多用功。平常要多看解放區出版的報紙,借以增加你的政治常識。”除了關心遠志的學習狀況,對她的健康問題也心心念念,“聽說你到三交后又病了兩次,是什么病?你媽媽身體近來是否要好些?念念。遠遠(任弼時的小兒子)據說好了很多,甚慰。遠征(任弼時的二女兒)近亦有一信來,我不另給她寫信,你可將情形告她。并祝你們都好!”
出生在莫斯科的小女兒任遠芳,從小就和父母分開,和父親通信最多。任弼時自覺虧欠女兒太多,在后來和女兒相處的日子,盡力彌補遺憾。
1948年8月,遠在莫斯科、不滿10歲的任遠芳第一次與父親通信,講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1949年1月,任弼時用俄文給女兒回信,字里行間,滿是對女兒的愛:“親愛的卡佳……從信中獲悉你生活很好,學習也不錯。我們為此而欣慰。可你為什么沒給我們寄來一張你的照片呢?你大概已經長大了,我們多想看看你呀!哪怕是你的一張照片。”任弼時在書信中表達對女兒的思念,也鼓勵女兒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任遠芳在回憶父親時深情說道:“……有記憶以來,我也只是1950年5月至9月,這短短的5個月有幸和父親生活在一起。12歲時我才見到父親,不足一年他就永遠地離開了我。這不能不說是我一生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但是,時間的短暫并不能淡化我對父親的愛,反而使我更加珍惜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
任弼時寫給子女的信,不僅是舐犢情深的本能的“小愛”,更是教育孩子們將國家發展與個人發展,以祖國富強與人民幸福相聯系的“大愛”,他對子女的殷切之情,將個人前途與國家興旺聯系起來,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教育子女,為國家建設出力。
(摘自《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