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或者失獨后的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子女離家工作、突發獨生子女死亡等變故,社區內“獨居老人”越來越多。這樣的家庭因高齡化面臨著養老、醫療以及無監護人等突出問題。“獨居老人”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亟待破解的社會命題。
“獨居老人”不能保證晚年生活安全和質量,容易產生的問題有:
1.在心理上:會產生平時獨居,情感無寄托孤獨心情低落;無人陪伴無法跟其他人交流變得孤僻;長期心情郁悶導致睡眠失調,產生獨居綜合癥抑郁厭世甚至自殺。
2.在醫療上:因年老無人照料起居,容易突發身體損害的狀況;不能保證飲食,加之年老消化能力差,容易產生營養不良,易得病;因病會出現就醫無子女陪同,檢查時無人陪護的困境;住院無子女看望、手術前無監護人簽字的困境;長期慢性疾病住院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等。
3.在生活上:社區相關幫扶工作參差不齊,僅僅負責每年開展幾次慰問活動,難以解決獨居老人的養老、醫療需求和法律服務等諸多難題。雇傭保姆的“獨居老人”,受到保姆虐待或被騙婚騙財無法進行維權;更甚者獨居老人突發死亡后無人知道。
因此,建議:
一是建立政府擔保的“獨居老人”家庭聯系人為監護人的制度。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在社區或選取多家養老機構開辟“獨居老人”專區,滿足這一群體老人的特殊交流需求。民政部門、慈善機構招募義工或“獨居老人子女”并加強統一培訓,街道居委要對轄區內這類老人和招募的義工或“獨居老人子女”建賬立卡,做到持證上崗,協調好雙方責任與義務。
二是充分發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作用,將“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務作為社區健康服務的一項重點內容,同時也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疇。還可根據“獨居老人”意愿,將義工或“獨居老人子女”與這些老人重組“家庭”。每周定期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帶老人出游,邀請老人到自己家中小住,讓老人忘卻孤獨,感受新家庭的溫暖。
三是對于“獨居老人”優先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上門護理和醫療服務,解決因沒有監護人無法入住養老院的問題。加強就醫便利基礎上的人性化服務,可購買社會第三方專業服務抓實就醫陪護服務。醫療機構在對“獨居老人”實施手術、特殊檢查或特殊治療時,如無法取得患者本人意見又無法取得患者家屬或關系人意見時,經主治醫師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被授權負責人簽字同意后實施。
四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細化保姆、義工或“獨居老人子女”工作規范和操作要求,明確他們對“獨居老人”監護與幫扶的工作量,街道居委工作人員應定期到老人家中加強考核督查,了解保姆、義工或“獨居老人”監護服務與幫扶情況,如有問題及時溝通與協調解決;替代老人請求法律援助解決重大糾紛問題,使“獨居老人”個人權益得到保障。(李娟,民革山東省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支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