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平,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們黨高度重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公平,把它作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發生,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向好。但我們也看到,現今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環境更為復雜。應對這些新的挑戰,解決潛在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時刻居安思危、強化底線意識,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念與方式。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通過科學研判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創新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譬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因此,必須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社會治理的全部活動之中。立足公平正義,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凈化社會治理環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權利;完善就業和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為促進社會治理的公平正義提供制度保障。兼顧秩序與活力,強調既要追求穩定和秩序,更需要激發社會活力,防止“管得太死,一潭死水;管得太松,波濤洶涌”的極端情況出現,正確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這些新的理念,為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結構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學化、治理過程的民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此同時,黨中央全面貫徹社會治理新理念,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不斷開創社會治理新局面。
注重加強法治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為此,我國加快了社會治理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和相關政策制度制定完善工作,例如,組織修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形成上下貫通的社會治理法律制度體系。各級領導干部提升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促進和諧。廣大群眾依法有序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在強調法治的同時,黨和政府還注重發揮傳統社會治理中的德治作用,做到禮法并用。
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對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也為解決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利益糾紛、公共安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手段。當然,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帶來諸多新的社會風險。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現代科技發展成果的一個代表,它們既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在改變著社會治理方式,為解決社會治理問題提供便利條件。
注重提高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社會事務越來越復雜,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呈現分眾化、小眾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特點,社會治理進入了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時代。實施精細化治理的前提是準確地把握人們的具體要求,把握社會問題及社會矛盾的本質及個性特征,精準施策,對癥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專業化是精細化的要求和保障,兩者密不可分,共同服務于高質量的社會治理。在精準定位社會需要和社會問題的基礎上,更多運用專業人士、專業方法服務群眾、解決難題。
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導下,我國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社會治理新的格局日益形成。但是,要打造完善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探索中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可持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必須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是社會安定、社會秩序良好的重要體現,是人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時刻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預防治本,健全預警應急機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深入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必須協調推進網上網下社會治理。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快速形成了一個龐大復雜的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誕生雖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購物、交流交往等帶來極大方便,但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往往充斥著暴力、色情、欺詐、謠言等有害信息,信息安全存在隱患,一些言論不理性、不負責甚至有政治目的,對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構成威脅。網絡社會有時成為違法犯罪的工具和罪惡的避風港。因此,統籌開展現實社會的治理與網絡社會的治理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必須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競爭壓力、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家庭、熟人社會的支持網絡卻日益縮小,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又很不穩定,難以滿足人們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心理健康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精神異常、心理脆弱,不僅嚴重影響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幸福,也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無論是出于保障人的身心健康,還是維護社會平安和諧,心理服務都必須得到重視,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刻不容緩。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必須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社會治理的重心所在。城鄉社區的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城鄉基層的和諧穩定。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加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堅實了。這對于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遼寧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2020年以來,遼寧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以更高政治站位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向縱深開展。省掃黑辦堅決貫徹全國掃黑辦和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工作要求,聚焦目標任務,緊盯涉黑涉惡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強力推進“線索清倉”“逃犯清零”“案件清結”“傘網清除”“黑財清底”“行業清源”等“六清”行動,扎實推動專項斗爭有力、有序、有效開展,依法打擊懲治了一批涉黑涉惡違法犯罪,取得了階段性戰果。截至9月中旬,遼寧省已累計偵辦涉黑案件26起、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53起,打掉惡勢力團伙47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