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學坤
沈陽市和平區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黨委是“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019年,在和平區的大力推動下,“胡靜琴書記工作室”成立,將文安路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的成功做法,以“傳幫帶”方式復制到其他社區、推廣到整個和平區,以工作室“小切口”釋放基層社會治理“大能量”。工作室開班以來,已經舉辦了6期培訓,受訓人員達348人次,有效破解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走出了一條社區治理的新路。
社區黨委書記胡靜琴在社區工作20余年,她和文安路社區多年的探索實踐,不僅是工作室培訓的基本內容,也是和平區未來推進社區治理的基本遵循。為此,和平區從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規律出發,在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等多個層面,對文安路社區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經驗做法進行提煉,形成社區治理的“文安路方法論”。
基層黨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抓手。文安路社區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提升治理效能的總開關,多措并舉建優組織、建強隊伍,提升社區黨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
夯實組織基礎。胡靜琴到文安路社區工作之初就提出“把支部建在小區上”的思路,全力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并將其作為社區黨建引領的行動指南。針對小區黨支部成立后開展活動不方便的實際情況,克服缺少資金、需要審批等困難,在全部18個小區都建立了黨員活動室,黨員數量從過去的35名發展到目前的770余名,推動黨的組織持續向基層延伸、向末梢覆蓋。經過不斷努力,社區黨支部體系架構越來越完善、組織流程更清晰,為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提升政治功能。充分利用好黨員活動室這一重要陣地,長年堅持開展黨的活動,密切與社區居民的聯系,真正擔負起直接教育、管理、監督社區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社區居民的職責,凸顯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讓黨的旗幟在小區里飄揚。比如,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堅持“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制度,每次黨員活動前,支部書記都講10分鐘的黨課,雷打不動召開小區黨支部年終總結大會,切實增強社區黨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建強骨干隊伍。胡靜琴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社區黨委書記的“第一能力”,不僅自己率先垂范,事事干在先、沖在前,而且高度重視團隊建設,把黨支部書記作為關鍵中的關鍵,從小區中推薦政治素質優、群眾威信高、公道正派、熱心服務群眾的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負責人,同時,注重提升社區干部隊伍社區治理、服務群眾能力,把文安路社區打造成培養社區干部的基地,其在實踐實戰中形成的社區工作“十字經”成為對社區干部的普遍性要求。
多元共治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力量所在。文安路社區圍繞打造社區大黨委“一核”領導下的治理共同體,發動各方力量、廣泛調動資源參與社區治理,推動社區黨委、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小區黨支部、小區業委會、志愿者隊伍等各負其責、各盡其職,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良好格局。
胡靜琴書記工作室第五期培訓班開班
搭建協商議事平臺。積極開展社區協商民主實踐,以小區議事會、居民代表會、小區事務協調會等各類社區協商議事會議為平臺,提升居民參與度,增強決策科學性,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在日常工作中,集體討論制定小區管理公約和規章制度,開展對物業管理、業主委員會及業主大會建設等相關法律的宣傳講解,共同協調解決社區及小區治理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比如,在“三城聯創”活動中,圍繞開展小區“拆違”、處置“小開荒”等問題多次召開小區議事會,確保了創城工作在社區的順利推進。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創建了業主代表協會、黨建工作志愿者服務隊、看家護院志愿者服務隊、為老服務協會、關心下一代協會、社會新階層代表聯誼會等11個類別社會組織,把不同身份的居民組織起來,把各類人才集聚起來,既有在職人員,也有離退休人員,既有黨員干部,也有企業主和普通工人,成為社區建設、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社區志愿者隊伍發展到千余人,在疫情防控、環境清理、園區美化、居民走訪、矛盾調處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挖掘駐區單位潛力。探索共駐共建方式,與多家駐區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共駐共建合作協議”,搭建居民、社區、駐區單位之間的橋梁,抓住“社企聯辦”“社校聯育”“警民共建”等契機,幫助駐區單位解決實際問題。各駐區單位主動參加社區共建協調會,為居民生活排憂解難、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比如,駐區單位遼寧同方律師事務所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包場看電影,邀請社區黨員、志愿者觀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為黨員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以人民為中心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落腳點。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沈陽的社區居民座談時指出:“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文安路社區緊密圍繞落實“兩鄰”要求,在治理中體現服務,努力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讓社區服務有溫度、讓社區治理有力度。
做好優質服務。只要居民有需求,社區就去做,把服務真正做實做細做到位。比如,在日常便民服務方面,十年如一日提供代繳水電費服務,近年來,又相繼開展理發、修腳、理療、家政等服務;在環境服務方面,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下力氣做好環境整治,實現社區美化、亮化、凈化;在養老服務方面,打破傳統方式,打造“親情家服務”模式,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在救助服務方面,調動駐區單位和各類社會資源,為生活困難群體兜好底,保證了社區“小社會”和諧穩定。
建好文化社群。結合社區特點,建立社區黨校、科普大學等社區文化特色學校,建立黨員教育室、科普教育室、書畫室、圖書室、電腦室等社區文化活動特色教室,建立合唱隊、舞蹈隊、瑜伽班、太極拳隊等社區文化特長班,讓居民走到一起相識、相知、相助,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居民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全面提升社區的文化氛圍和生活品位。
育好家教家風。提煉出孝、善、和、禮、信的“文安五德”,作為社區居民家庭的家教家風準則,并通過開展家教家風展示、傳統文化宣傳、“身邊好人”尋找等活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區這一最小的“陣地”上落地生根、在家庭這一最小的“細胞”里開花結果。居民們紛紛表示,小區里講孝道、講愛心、講感恩的人多了,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的人多了,鄰里關系更和諧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