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茂松
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近日表示,歐洲和北美洲應該效仿抗疫成功的中國、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這些國家通過追蹤、隔離和居家令等長時間的限制措施,降低了疫情的傳播速度,其人民對政府展現了“高度的信任”。瑞安將這些亞洲國家的堅持不懈與歐美的“抗疫終點論”做比較:“這些國家沖過終點站后還在繼續奔跑,因為它們知道這場比賽還沒有結束,那個終點站只是一個假象。太多國家給自己設了一個幻想中的終點站,它們越過這個終點站后就開始松懈下來。”
歐美國家對疫情設置了“幻想的終點”,而中日韓等亞洲國家卻在第一階段抗疫成功后毫不松懈,這背后顯示出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
作為世界歷史中唯一連續未斷裂的中華文明,曾經經歷了一次次的興衰起落,卻總是能衰而復興,顯示了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其深處是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憂患意識,即時刻保持底線思維,事情從不往最好結果來想,一定先做好最壞結果的準備,然后才最終能謀求相對好的結果。當轉危為安時,依然安不忘危,時時保持戒慎恐懼之心,即《周易》乾卦九三爻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歷史的憂患意識、經驗與智慧,在中華文明中被上升到文明原理的高度。作為《六經》之首的《周易》被稱為“憂患之書”。憂患中最需要德性,而德性也正是在憂患中最能得以鍛煉、提升。中華文明面對憂患與危機,通過德性而對憂患、危機加以轉化,轉化之后則強調“慎終如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周易》夬卦極好地詮釋了中國對于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嚴防反彈背后的文明原理。夬卦表示陽決陰、剛決柔的徹底性,夬卦六爻的組合與運行,從下往上從初爻到五爻是五個陽爻,只剩最上面一個陰爻。看起來五個陽爻戰勝最后一個陰爻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周易》的智慧恰恰就是在人性最輕忽也最易犯錯處提出警戒,夬卦提示陰爻的勢力雖然看起來馬上要被逼退,但這時候最是要防止反復,所以要除惡務盡。中國政府對于疫情嚴防反彈一如夬卦的徹底性,之前北京市新發地以及最近青島對于疫情重發的快速處置經驗,正是顯示了中國的文明底色所在。中華文明的哲學與歷史思維決定了中國不會出現如西方一樣設置虛幻的疫情終點論。
夬卦如《周易》其他卦一樣,直擊人性易犯過錯之處,《周易》因此也被稱為“寡過之書”,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合仁、智為圣,孔子自謙只是能無大過,這意味著小過不斷。《周易》作為中國文明核心原典的《五經》之說,更深層次地讓我們理解中國為何不會出現虛幻的疫情終點論。
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還體現中華文明“執兩用中”的思維。中國最初果斷控制武漢人員進出的做法就是《周易》乾卦“文言”強調的“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卦“文言”同時批評、警戒“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這就是《周易》明進退出處、“執兩用中”、中正之道的智慧。中華文明可大可久之道正蘊含于其中。
正是因為中國舉全國之力,用幾個月的時間以居家隔離等方式全力控制住了疫情,在生命保全與經濟保全二者之間首先選擇生命保全,可謂極盡人事,誠所謂中華文明盡人事而知天命的積極有為。雖一時犧牲經濟,卻能在最早控制住疫情后快速恢復經濟,同時又毫不松懈地做好疫情反彈的各種準備,如此方能在生命保全與經濟保全二者之間自如地做到“執兩用中”。
而西方在生命保全與經濟保全二者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抗性思維,使得它們在二者之間顧此失彼。這也是西方抗疫虛假終點論的另一深層次文明本色。▲
(作者是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資深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email?protected]
環球時報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