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這座樓,早于公元220年前就存在,相傳為三國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但真正讓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魅力,則是在北宋的慶歷年間,是因為一個人的不朽名篇,因為那些望樓而生發的感慨,因為登樓者關于憂與樂的辨析與思考。
聰明的你,心里肯定已經有答案了。沒錯,它就是岳陽樓。
在泱泱中國,稍識漢字者,或許不知道四書五經、二十四史,或許不知道四大名著、十大悲劇,或許不知道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但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岳陽樓記》的。因為它一直在初中語文課本里,因為它是考試必背篇目,因為它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個人的文字,與一個人的精神內核、一個人的行為操守、一個人的平生業績能夠完全相符的,其實不多。寫出《懺悔錄》和《愛彌兒》等重要著作,對社會、人性有著深刻思考的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有影響全世界的主張,卻有著讓人無法理解的冷酷和濫情。而為妻子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詩句,在眾人面前扮演深情綿邈的情圣形象,卻又與多位女性有染,且不無得意地寫出始亂終棄傳奇《鶯鶯傳》的元稹,也屢被后世詬病。更有甚者,一些官僚文人,臺上講正統道義,臺下卻做著各種骯臟交易。
但范仲淹不一樣。他是想到、說到、也做到的人。在中國古代,有“文正”謚號的文官有數十人,但真正被后人尊崇的卻屈指可數。梁啟超甚至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
在中國古代,那些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美好志向,在波譎云詭的環境中掙扎的文人,能夠至死不變初心的,寥寥無幾。有的,是缺乏歷練并展示能力的機會;有的,是缺乏朝著目標矢志前行的執著;還有的,則完全是被殘酷的現實打敗,將最初的理想拋向了天外。真正有機會、有能力,且能夠抓牢機會、展示能力,最終實現抱負的,猶如鳳毛麟角。而范仲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范仲淹的一生,都在建樓、登樓、寫樓。那是一座座結構雄奇、材質堅固、讓人仰望、屹立至今的高樓。
先說岳陽樓,這當然非范仲淹所建,也非他的朋友滕子京所建。后者只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而范仲淹,則憑借滕子京一封請求撰文的信函及隨信寄來的《洞庭晚秋圖》,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用珠玉般晶瑩、金石般鏗鏘的文字,用心系天下、兼濟眾生的情懷,建構了一座精神的高樓。這座高樓已經與實體的岳陽樓一起,穿越千年風塵,矗立在世人景仰的目光里。
又有一座樓,一座范仲淹苦心志、餓體膚、不懈攀登的書之高樓。兩歲喪父、家境貧寒的范仲淹,讀書時的發狠勁兒,非尋常人所能比。他少年時苦讀于醴泉寺,每天煮兩升小米粥。待粥凝結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兩塊,拌點腌菜充饑,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年。其后到應天學院,苦讀依舊。據說他五年不脫衣服睡覺,晚上讀書頭腦昏重、疲憊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清醒后再讀。有朋友見他志向高遠,知其將來大有作為,遂贈他佳肴。他婉拒之,擔心自己吃了美食,便再也不能忍受清貧生活,再也不能抵達理想境界。就這樣,他通過忍住饑寒、耐住寂寞的晝夜苦讀,“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二十七歲中進士,為他實現人生理想筑牢了基石,墊高了臺階。他用孜孜矻矻的求學經歷,為后世學子修筑了一座執著堅韌、貧不移志、苦不改樂的高樓。
在范仲淹的胸中,永遠屹立著一個宏大的樓群。這是他的家國天下,是他少年苦讀、中年苦干、晚年情牽的目標。在泰州任鹽倉監時,他親見海堤失修,數萬百姓有流離失所之患,于是言辭懇切地上書,建議修筑沿海堤堰。獲準后,他親率沿海幾個州的民夫奮戰在修堤一線,歷經艱辛,終于修成了長達二百九十公里的堅固海堤。這就是沿用了宋、元、明、清、民國數代,跨越千年,迄今還留存有部分堤岸,依稀可見當年情狀的“范公堤”。在主持應天府教學工作期間,他以身作則,整肅學風,為國家發現和儲備了眾多人才。1033年,他為了治理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之后的蝗災,在朝廷公開質問仁宗皇帝:“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促成皇帝派自己前往賑災,安撫民眾,保一方安寧。1040年,西夏犯邊,范仲淹調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龍圖閣直學士。他大興練兵,嚴明軍紀,帶出一支勁旅,屢破西夏陣營。西夏人認為他“腹中有數萬甲兵”,主動議和。慶歷三年,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提出以“明黜陟、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為內容的改革主張,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節省錢財。這就是著名的“慶歷新政”。盡管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改革遭到阻撓。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措施被廢止,但他對社稷、對黎民的拳拳之心,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深謀遠慮,還是永載史冊。且此舉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做了鋪墊。
在范仲淹的生命中,還有一座樓,那是他心中的道德高樓。他將文以載道、“養浩然之氣”的士大夫精神貫穿一生,努力維護道德法律、公序良俗。宋仁宗繼位后的第十一年,呂夷簡把持公器,營私舞弊,朝野遍布黨羽,無人敢碰。但范仲淹偏不信邪,他向皇帝上《百官圖》,逐一列舉呂夷簡的結黨之實。最終,范仲淹沒能斗過呂夷簡,被貶為饒州知州,妻子也因病故去。他的朋友梅堯臣寫了首《靈烏賦》勸他做個喜鵲,別學烏鴉多嘴惹禍,然而范仲淹回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堅守正義,逆風而行,鐵骨錚錚。在主持慶歷新政期間,為了全國十五路(相當于省)政通人和,范仲淹對不稱職的官員,毫不留情地一筆勾掉。朋友勸他,“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坦然答道:“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好!”對自己嚴加約束,對他人依法照章管理。這是有明顯政治潔癖的范仲淹的作為,也是他被王安石贊為“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因各種各樣原因屢遭貶斥、起起伏伏的官員眾多,但唯有范仲淹的三次被貶,被世人戴上了明亮光環,甚至賦予了傳奇色彩。據記載,他每貶一次,都被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是“極光”,第二次是“愈光”,第三次是“尤光”。這說的是,范仲淹每被貶一次,都給自己增添了更多的光彩,讓世人更多地感受到了他的光芒。
在范氏后人眼里,范仲淹還用義舉給他們留下了一座永不坍塌的道義之樓。這樓里裝著桑梓,裝著后世子孫,裝著綿延不絕的扶貧濟困善行。1049年,范仲淹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在杭州購買了一千畝地,找人經營管理,收入全部用于成立公積金,對范氏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對他們的婚喪嫁娶予以資助,給族人以最低生活保障。一代代范氏子孫,也承襲了他的義舉,使得范氏義莊,成了史無前例的非政府慈善機構,并一直延續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有“自立、讀書、清儉、行善”的八字家訓,他以革時弊、守疆土、辦義學、興義田等一系列措施,踐行了這八個字,蓋起了一座千年之后還閃著溫暖明亮光澤的大樓。
而在筆者的心中,范仲淹還有一座樓。那是一座文彩斐然、情懷滿滿的高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首被贊為“真將軍之嘆”的《漁家傲·秋思》,意境空闊遼遠,蒼涼悲愴,卻又壯志不減,哀而不傷,讓我們讀出一個家國在胸、詩情在懷的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短短四句《江上漁者》,讓我們觸摸到一顆對普通勞動者深深悲憫之心。一首《蘇幕遮·懷舊》,將讀者帶入“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曠遠秋色與“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深摯旅情中。還有那首寫于受朋黨打擊被貶期間的《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范仲淹用了戲謔的口氣來評點歷史人物,慨嘆:青春轉瞬逝,功名如浮云,誰能抗得住衰老與被后世遺忘?從中,可以窺見他深深的苦悶與沮喪,展示給讀者一個有血有肉、需要傾訴、需要理解的范仲淹。
這座范仲淹集多年的苦讀、善思、勤練,用文字搭建而成,飄逸著墨香的樓,讓世人見到一個情系蒼生、心戀文字、才華橫溢、至情至性的士大夫,一個值得仰慕、值得敬重,也值得欣賞、值得親近的詩人、詞人。
范仲淹的樓,那一座座他用才氣、堅韌、愛心和真情搭建起的高樓,經過千年的風雨陽光,依然以巍峨、堅牢的姿態聳立在世人心上,讓后世的人們長長久久地仰望、登臨、觀賞。
責任編輯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