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前人類由舊石器時代的食物采集者到新石器時代的食物生產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在漸進式的變化過程中,人性問題對我們大家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追溯更為久遠的人類發展和進化史,人們完全可能獲得更為多樣而且復雜的證據,推斷出更加接近歷史真相的結論,從而描繪出比較完整而且具體的人類歷史進展的畫面。以此為現代社會進程提供更具客觀性與邏輯性的理論依據,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歷史進程;人類社會;人性思考;生態發展
中圖分類號:Kl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016-02
在宇航員的眼中,他們在天際邀游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對比自身如此渺小。即便如此地球在宇宙當中卻小得就像太平洋里一顆微乎其微的水滴,那么生活在地球村的人類與群星璀璨的宇宙如此懸殊的差距無法不令人為之驚嘆。生命從無機物中脫胎而出是地球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大轉折點,大約40億年前地球才出現最早的生命——原生的單細胞生物,生物是由非生物自然進化而來。
從類人猿到人類,人類是自然選擇后最終留下來的產物,正是因為人類祖先的演變能不斷地適應和再適應新的環境,并且能否適應的關鍵取決于智力的不斷增長和運用其智力使自己較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這也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核心觀點,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種之間及生物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物種與自然之間的抗爭,唯有能適應自然者才被選擇存留下來的叢林法則。人類的出現,是地球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大轉折點。
人類憑借自己優越的智力發明了“石刀技術”,雖然提供了一些新便捷,但生產率較低仍是處在原始形式的狀態。在舊石器時代,食物采集者通常只是各自成群地結合成自治的狩獵團體,因群聚而形成團體,由團體再出現領導者,團體首領們由于特殊的目的而自然地產生,狩獵本領出眾的年輕人則當選,通過自身的影響來完成自己的職責,食物采集者沒有成立任何正式的配備專職領導人的政治機構。在舊石器時代的幾百萬年中,食物采集部落里男女之間的關系比此后的任何時候都更為平等、和諧,主要源自于女性對團體獲得食物的貢獻能力同等與男性的成果。
總之,舊石器時代的家庭和部落都是相互協作的團體。這不禁會使人聯想到時下,就現下來看這樣一種理想化的社會生活模式在當今社會已經完全無法實現。究其緣由,我想和現代人類日益增長的欲望、競爭、階級等級觀念,以及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等脫不了干系,隨著這些觀念的深入人心,人類便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有思想的動物,也正是因此才更為特殊,具有地球發展的歷史意義。任何事物如同科技這把雙刃劍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我們發現,原始人對自己和社會基本上是不抱歷史的、發展的態度。他們以為,將來會與現在相同,就像現在和過去一樣。”也就是說在原始人看來,森羅萬象都是早先創造出來的,無論是以前和現在,也將一定不易的延續到將來。他們所臆造出的一個又一個創世神話,都驚人的相似,就像中國民間的女媧造人一樣,這種在現在看來愚昧無知的信仰,在當時的人類看來是一種信念。原始人生活的天地里食物最重要,最初似乎所有的團體成員都參加宗教儀式,這種一般的信仰讓他們認為由此獲得控制獵物的某種魔力。其實我認為,正是因為那時愚昧而單純的信仰,讓他們絲毫沒有相比于現代人很重的思想包袱,沒有過去與將來的羈絆,他們更加親近大自然,思想純潔,不分你我。而這種滿足感正是幸福的真正源頭。幸福總是很簡單就可以獲得,不幸是人性自我救贖的羈絆所致。
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完成了一次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引發新量變的循環往復過程。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啟,人類跨入了新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主要是兩個標志:一是制作石器改用磨制法;二是食物來源變為栽培植物和蓄養動物。這一轉變不是突如其來的靈感,迫使人們發生轉變的是人口壓力。
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如果不發生某種變化來破壞使狩獵社會得以安逸舒適地存在下去的平衡,農業的發生是不可設想的。”因此,人口壓力是變相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負反饋調節,使生態系統達到或保持穩態,唯有這種平衡才能讓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
從狩獵到農業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在全世界許多地區不約而謀獨立發生。我們研究結果中最清楚的是中東和中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擁有種類繁多的可馴化的植物和動物。在中美洲,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蠶豆和南瓜之類,使農業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從最早的植物栽培過渡到農業革命,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它被稱為“原始農業”階段。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雜交,使產量大大提高,才成為當地人食物來源的主要部分,從而完成了從原始農業到農業革命的過渡。這也是人類運用智力適應環境同時也開發了智力創新發展,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
作者簡介:宋艾萍(1995-),女,四川宜賓人,云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院藝術學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文化創意與藝術管理。知義。
史前人類很長一段時間與大自然是處于一種真正的和諧相處的狀態,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后早期的農民在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發明不同類型的農耕技術。最早的農耕技術出現了“刀耕火種”,這種技術為農業生產對付森林的,不過相對于現代社會的核工業、化學工業等,刀耕火種對于環境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然而反觀現代社會,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已經發出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在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還要多。”在我們21世紀這一代人面前,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更加嚴峻和急迫,每個人一天就可以產生至少一袋生活垃圾,大量汽車尾氣排放、工廠污染物排出……雖然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回到原始人的生活狀態,然而這一事實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自人類從動物中走出來那一刻起,就過著一種共同體的生活,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這正是21世紀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生活的每一天終究會成為過去,了解歷史的長河,從而領略歷史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不論是哪一個紀元任何暴力、戰爭、違背人性普世價值的事物,不管起因為何,都是人性負面效應所致,人性的深處藏著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蔓延生長。樂觀的是有另一部分人始終在堅守正義的道路上,它存在于過去、現在以及將來。正是這樣的兩面性,才更覺真善美之可愛。
只有人類,這個最后被留下的選擇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環境。愛因斯坦曾警告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要么是新的“思維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災難”。愛因斯坦對于他所熱愛的科學的存在理由極其關注,20世紀50年代時,愛因斯坦一再強調培根所述,科學是可以用來使生活受益和利用的工具”。愛因斯坦同樣認為,“我們思想的創造將是一種祈禱,而不是詛咒。"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的,也不是反烏托邦的,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紀。21世紀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它將由我們來創造。這就是所謂的洗盡鉛華、回歸本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吧。
參考文獻:
[1]金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一個難以回避的命題[C].2011. 03
[2](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羽世無臻,《全球通史》:史前人類社會和當代人類社會帶給我們的思考[Z].羽世無臻公眾號,2017.
[4]郎club.《全球通史》: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更可知現在何以成為現在,未來又會走向怎樣的未來[Z].每日好書公眾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