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摘? 要: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體系建設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方向,這是新時代國家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發展要求,需要建立更全面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從智能化、科學化、數據化方向實施技術突破。
關鍵詞:生態環境;大數據;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30-0053-02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has become the main goal for the work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establish a more comprehensiv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need to implement technical breakthroughs in terms of intelligence, scientificity and data.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ig data; intelligence
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在新時期有全新的歷史使命和工作要求,面向未來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成為核心。但對于目前的發展來看,仍然存在著眾多的發展問題,需要站在系統性的角度思考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要素,鎖定信息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圍繞戰略目標建立科學化的信息化體系建設工作。
1 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背景分析
1.1 智能化、信息化發展趨勢不可逆
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個維度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物聯網、5G技術等正在不斷普及,也不斷在與各個產業進行融合,伴隨新基建發展號召的開展,智能技術與產業的深度結合是未來很長一個時間內的一個重要趨勢。這個趨勢將影響眾多行業的產業格局,國家對于新基建的投入中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都是發展的關鍵領域,這些方向也將在未來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和迭代。對于生態環境治理而言,結合全新技術是必然選擇。另外是社會大眾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社會輿論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尤其對于信息的傳遞的準確性、效率等多個方面有全新的要求,這也促使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對于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來講,一方面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是符合所有領域與技術融合的發展趨勢。另外一個方面,由于生態環境治理當下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依靠傳統治理模式和管理體系難以提升治理效率,依托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融合,通過走向智能化發展方向,轉變行業發展模式,提升行業管理效能。
1.2 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問題
過去由于我國國土廣袤,資源豐富,地方環境治理方式也相對多樣。但在多樣化的治理體系下,依靠傳統人為方式進行相關管理,效率低下,容錯率低,出現了不少監控不足導致的多種環境問題,對于我國的環境治理帶來了長期的負面影響。此外,傳統生態環境治理模式也無法達到國家對于生態環境體系的構建的全新標準,這也決定了行業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
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積極投入對于生態治理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但目前相關的建設還處于發展初期,在這樣階段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一個方面是目前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體系協同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數據傳輸系統相對混亂,缺乏系統性統籌,也因為各個屬地生態環境管理的深度不同,推動信息化體系建設的主體也不盡相同,造成了相關信息數據的管理問題。另外一方面利用信息建立治理創新機制能力不足,在擁有一定數據的基礎上,缺乏數據轉換能力。數據轉換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業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人才與信息化建設發展難以進行有效匹配,導致管理問題頻發。[1]其次,就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來講,信息化要求高,基礎設施建設尚未達到要求。
2 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體系建設思路
2.1 構建清晰的信息化體系頂層設計
首先要提升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化體系建設的核心工作是進行頂層設計優化。頂層設計是站在系統化的基礎方法,站在更高維度進行統籌規劃,并有效結合自身資源,進行資源協同,最終實現其戰略目標。對于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首先要進行戰略目標的設定,要建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全面科學化智能化。以科學化與智能化為戰略核心,充分結合技術能力的不斷進步,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建立動態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另外一個方面,頂層設計的有效執行,需要由國家主管部門結合國家發展目標,建立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頂層機制。這樣的機制包含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基本原則,法律法規體系,通過規范化的制度給予地方在生態環境相關信息化建設提供指導思想,行動依據和約束條件。就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現狀來講,核心是要在頂層設計中形成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融合的基本工作思路,找到影響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要素,以關鍵要素為綱。
2.2 建立數據中心,加強數據處理能力
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化建設,需要充分與大數據深度結合。數據的價值因為數據處理能力的加強以及數據的深度廣度不斷提升。從宏觀來講,關鍵要建立以下幾個部分的工作:一個是進行數據云平臺打造,云平臺的建設是讓國家在生態環境治理來實現數據匯集,數據整理,數據整合反饋。另外云平臺的建設也會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的支持,從而更好提供數據整合價值,優化管理方法。另外在云平臺構建的基礎上,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數據中心,目前對于數據中心的定義是動態智能發展的數據中心,過去數據中心一直存在,但更多是傳統數據的搜集工作,能對于具體工作的指導往往存在差距。現階段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需要以動態的數據監控、整合、篩選處理、共享、人工智能建議等多作用的新型數據中心。[2]數據中心構建要以智能為底,數據為核,效率效能提升進行規劃設計。但需要注意的是數據中心建立的數據圈也需要考慮實際工作中的執行難度和可行性,提升數據導向管理的現實價值。
2.3 提升信息體系基礎工程建設
由于技術革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國家對于生態環境治理與技術融合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所需要應用的技術能力也在提升,對于技術相關基礎工程建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首先要提升基礎網絡能力?;A網絡能力的提升,是目前對于數據監測形勢變化的基本要求,當下多維度的數據監控趨勢,對于基礎網絡能力有更高要求。因此要研究和開發適應生態環境治理特點的網絡環境,擴充網絡通達效率,提升網絡穩定。還有一個關鍵維度是構建具備數據整合能力的基本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理解為能夠為信息體系提供監測的物聯網基礎設施。[3]面向未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基礎設施進行實時整合,相應的專業管理部門通過物聯網平臺可以更深度進行監測管理,實現監控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從而提升整體管理效能。
2.4 建立多維度的平臺協同機制
要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化體系建設,除了頂層設計和數據能力建設。還需要加強多維度的協同能力。首先是機制的協同,生態環境治理涉及多個方面的工作,信息化體系的價值來源于全面的互聯網化,工具化,高效化。對于信息體系建設,重要的是通過管理協同和制度協同,建立生態環境治理的執行標準化,規范化。其次是數據的協同,因為各個城市及區域生態環境有很大差異,過去數據很難進行有效互動整合。未來需要建立各級主管部門,區域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共享機制建設。通過數據資源的標準化建設打通數據壁壘,建立具備協同的基礎能力。另外一個角度是對于技術協同,各個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都有相應的技術能力和技術措施,要通過信息化建設,最大化的形成技術解決方案,以技術協同來為生態環境的若干突發事件,低概率事件提供指導,這是信息平臺對于生態環境工作的一個重要價值體現。此外是數據協同,數據協同是要通過整體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形成更為規范和龐大的數據整合工作。大數據時代,數據首先要具備沉淀基礎和規?;A,否則對于后續數據的管理、篩選、提供解決方案都難以實現。我國生態環境工作中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收集了眾多數據,但也存在數據之間缺少協同,帶來了整合創新的難度,因此打破數據壁壘是極為重要的協同工作。最后是針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時代的新任務,新目標,也要做好人才協同工作。人才協同的工作一方面是在生態環境工作不同方面不同地區的人才要建立協同溝通機制,確保人才之間的信息傳遞的順暢性。另外是對于多元人才的協同性,除了管理人員與生態環境領域人才,還需要加強對于外部人才的引入機制,加強互聯網、信息化方向行業和人才的總體鏈接與協同,拓寬行業視野,推動信息化體系工作的復合型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建澤.基層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必要性與存在問題分析[J].節能與環保,2019(12):35-36.
[2]蔡國禎.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架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9(16):55+58.
[3]汪小龍.基于大數據技術構建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及其重點應用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0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