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枝裕和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酷愛以底層人民作為敘事視角,立足于殘缺的家庭題材,以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非戲劇化的敘事手法,不經意間的生活細節來表示現實生活的殘忍和溫情,形成了迥異于同時代其他導演的鮮明風格。本文以是枝裕和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為側,從題材選擇、表達形式、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對其導演的整體風格展開論述。
關鍵詞:是枝裕和;導演風格;題材選擇;表達形式;鏡頭語言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03-01
一、前言
是枝裕和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在早年拍攝記錄片的工作經歷和偶像導演侯孝賢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導演風格。1995年,是枝裕和憑借著處女座《幻之光》-鳴驚人,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此后的二十五年,保持著高度的創作熱情和效率,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作品,成為當代日本電影導演中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導演。是枝裕和被評論家稱為“新日本電影新浪潮”代表以及“同輩人思想最嚴肅的導演”。
二、題材選擇:偏愛殘缺的家庭
是枝裕和作為最擅長處理家庭題材的導演,在他近二十五年的導演生涯中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家庭。是枝裕和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聚焦于日本社會中的一個個普通家庭,將家庭中日常的溫馨與冷漠、美好與疏離、歡樂與殘忍在不動聲色的影像中緩慢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展現出是枝裕和對人性的洞察、對社會的審視和對世界的思索。
家庭是是枝裕和創作的核心元素,通過影像來展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傳遞出家人的溫情與美好,同時也揭示了現實的殘酷和冷漠。從電影《幻之光》《無人知曉》《女口父如子》《海街日記》到新作品《小偷家族》,都是是枝裕和對殘缺家庭電影的嘗試,以獨特的導演風格來揭示個體與家庭的矛盾。
在電影《幻之光》中圍繞著由美子的家庭生活展開敘事,奶奶的死亡、丈夫的自殺給由美子的生活帶來持續性的傷痛和陰影,影片著重展現了由美子孤獨悲傷的情感狀態。電影《無人知曉》則是圍繞著明和弟妹的家庭生活展開敘事,以平和的鏡頭語言來展現了同母異父的四個兒童被母親拋棄后,在艱苦絕望困境中強烈的求生欲望,讓觀眾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質。電影《步履不停》圍繞著純平的葬禮的家庭生活故事展開,影片在兩天的敘事時間里,呈現了劇中復雜的人物情感,將每個人的遺憾和期盼表現的淋漓盡致。電影《如父如子》圍繞著報錯孩子的中產家庭生活展開敘事,被迫在六年的親情和血緣關系中做出選擇,折射出社會階層的隔閡。電影《海街日記》中以香田家的四姐妹作為敘事主體,以日記體式的敘事手法展開對四姐妹之間的日家庭常生活進行記錄,呈現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
三、表達形式:日常化的敘事模式
日常化的敘事模式是是枝裕和一直以來所擅長和堅持的,由于早年拍攝紀錄片的工作經驗,他善于運用長鏡頭和固定鏡頭來表現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沒有戲劇化沖突的設計,基本遵循時間順序,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刻畫和人物對白緩緩地表現深層次的情感和內涵。日常化的敘事看似隨意,卻在絮絮叨叨的鏡頭中表達了影片背后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真正的做到了不是戲劇卻韻昧十足。
《幻之光》作為是枝裕和的處女作,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片中并沒有對由美子奶奶和丈夫的死亡進行強烈的沖突設計,而是通過由美給女兒親手剪頭發,女兒照顧兒子,由美子一家人吃東西、一起聊天瑣碎的鏡頭來展現由美的現實生活,同時也時不時記錄由美子對著前夫遺物發呆來體現出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影片《步履不停》是通過記錄長子純平的忌日當天的日常生活,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描述和人與人之間的不經意對話,放置于庭院、臥室、廚房等空間下,充分的展現出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如父如子》面對兩個家庭抱錯孩子并且養育六年的大事,是枝裕和繼續用平靜沉穩的敘事方式來展現兩家的日常生活,沒有激烈的沖突和爭吵,最后是營造了“大團圓的”結局,細膩的刻畫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海街日記》情節設置單一,以四姐妹的日常生活串聯起來,通過記錄生活里的風景、食物、植物等生活細節來完成影片,沒有巨大的矛盾也沒有激烈的爭論,同父異母的四姐妹聚在一起展現了生活的美好。《小偷家族》則是展現了一爪“陌生人之間親情”的故事,通過對臨時組建溫馨家庭的刻畫,記錄下家人之間對彼此的愛,分享食物、分享人生經驗、分享生存技能等日常生活,在平和的影像中感悟影片的內涵。
是枝裕和的電影,獨特的風格標志之一便是采用生活流式的敘事手法,平淡如水地將生活的細枝末節不加修飾地呈現在熒幕上。在是枝裕和的藝術世界里,以溫和的鏡頭直面現實生活的復雜情感,以日常化的敘事模式來展現影片內在的主題價值,頗具有個人導演風格。
四、鏡頭語言: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運用
是枝裕和一直貫徹著冷靜克制的影像風格,影片中所有的情緒都在時間的流逝中緩慢的流露出來,是枝裕和擅長在平靜生活中營造巨大的感情沖擊。是枝裕和由于多年的紀錄片拍攝經驗和其偶像導演侯孝賢的影響,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運用成了是枝裕和最重要的影響標志。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長鏡頭較多,且大多固定鏡頭拍,讓觀看者的注意力靜靜地集中到鏡頭中的人物或景物上,心緒深深地卷入鏡頭營造的情境和人物的內心世界中。枝裕和在影片中大量的采用長鏡頭和固定鏡頭來交代生活,利用細節來增加人物的情緒。電影《幻之光》中,是枝裕和就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影像風格,影片中由美子在奶奶和丈夫死后的個人情緒被是枝裕和冷靜的展現出來。全片大量使用中遠景固定鏡頭,來展現由美子內心孤獨悲傷迷茫的心境。結尾運用長鏡頭展現由美子親眼目睹一場喪禮,使其明白自己的憂傷是因為缺乏一次正式的告別。影片《步履不停》則是以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運用來展現普通家庭里的日常生活狀態,特別是在飯桌吃飯場景,大量使用大景別固定的長鏡頭來客觀真實的記錄了橫山一家吃飯的場景,在推拉搖移的手法中,展現了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的關系。在影片《海街日記》中,大量使用長鏡頭來展現自然景物,刻畫了一個風景美如畫的小鎮鐮倉。使用固定長鏡頭來展現四姐妹的家居生活,吃飯、打鬧、聊天等都被默默地記錄下來,平靜而緩慢地展示生活。影片《小偷家族》中由于小木屋環境狹小,攝影機的調度則以固定的長鏡頭為主,客觀的態度來展現一家人的生活。
如果說日本導演北野武在電影中揭露了人生的殘酷,那么是枝裕和就是用鏡頭刻畫了微不足道卻更柔軟的具有詩意的人生。是枝裕和用大量的長鏡頭和固定鏡頭來交代生活,利用細節來增加人物的情緒,很少使用主觀鏡頭和特寫鏡頭。是枝裕和的影片不依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僅僅憑借著碎片式的生活片段,不緊不慢的訴說著“家人與愛”的故事,讓觀眾產生共鳴。
五、結語
作為新電影運動代表之一的是枝裕和,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就一直在營造自己的導演風格,在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不斷的延續和深化,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風格。是枝裕和以平靜溫和的方式塑造一幕幕生活場景,自然真實的揭示出對生活的理解,能夠讓觀眾在客觀平靜自然的影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電影的美好。在商業化電影不斷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為中國文藝片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雷,是枝裕和:漫步日常風景,觸摸人性溫暖[J].世界文化,2016 (02).
[2]李楠,是枝裕和電影作品的東方式表達[J].北方傳媒研究,2016(06).
[3]宋素麗.時光中,那流動氤氳的溫情與堅韌——是枝裕和劇情片視聽語言分析[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 (02).
[4]陳昊.是枝裕和導演風格研究[J].藝術評鑒,2019 (17).
作者簡介:熊乙檜(1997-),女,四川宜賓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