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戲劇表演中有一個詞叫做“創作”。每位演員所創作出來的角色都不相同,但是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對演員的自我修養有很高的認知,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交流判斷”的掌握和運用。在舞臺上生活的真實交流是很難的,因為假定性的存在,演員無法和生活中一樣去對待。但是裝作交流容易得多,而很多演員也存在著,這種不費力的套路,用公式化簡單化的揉捏來代替真正的交流。使其很多演員之間都出現了演情緒的的表現方式,表演情緒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表現手段。
關鍵詞:交流判斷;假定性;公式化;情緒
中圖分類號:1521. 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04-02
美國戲劇家薇奧拉指出:“戲劇的技巧就是交流的技巧”這就是交流判斷的價值意義。交流判斷是演員諸多元素中最為重要的,也是十分難以駕馭的演員基本素質。演員在交流的時候,需要全身心的去投入角色,準確的展開有機的行動,然后才能進行交流。通過正確的信息傳遞與接收,來讓觀眾感受身臨其境,能看清故事的行動發展,但如果交流判斷上出現問題的話,那么觀眾就很可能誤解故事所要反映的準確意圖。
怎樣去了解交流判斷呢?
要去了解交流判斷,并不能單一的去描述它,交流判斷是行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行動有五個過程是感覺——思考判斷——產生態度——做出決定——進行行動。每個環節相互連接。思考判斷不僅僅是客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態度的產生。交流是以情感為基礎的。因此不能單憑理智去理解它,而是應當首先去感受它,才能夠達到有機的交流。斯坦尼自己這樣解釋到:“人們的種雙向的愿望。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情感及其結果——思想——傳達給別人;一方面感受別人的情感、感受和思想。”這就是起初對交流的定義。往后的隨之發展演化到“交流判斷”是指在行動過程中演員與對手之間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動作等的相互傳遞、作用和影響。能夠掌握交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真聽、真看、真的去感受。
運用中是通過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語言表達帶有思想情感,給對方以刺激,又通過我們的感受器官,看見、聽見、觸摸到、感覺到對方的動作、表情、語言,接受對方的刺激,促使自己產生新的反應,進一步給予對方,構成交流。交流中,傳達和接受的過程是相互交替進行的。真正看到對方在做什么,聽到對方說的是什么,從對方的態度反應中接受刺激,感受對方思想情感的活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指出:“我們的天性是這樣安排的:當我們和別人進行言語交流的時候,我們開頭是以內心視覺見到所談的東西,然后才說出我們所見到的。如果我們在聽著別人說話,那么我們就是先以耳朵來領會對我們所說的,然后才以眼睛見到我們所聽到的。聽,在我們的語言中是意味著見到所說的,而說,就等于在描繪視象。話語對演員不單純是音響,而是形象的刺激物。因為在舞臺上進行言語交流的時候,與其說是對耳朵說話,不如說是對眼睛說話。它和前面所論述到的行動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幫助演員在創造人物行動過程中能夠去真實、深刻地體驗并準確、鮮明地體現的一種心理技術。
演員不僅要分析人物之間這種互相交流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這種關系,把這種感情落實到具體人的身上。沒有真摯的交流,就很難談到感染與適應,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喚起內心的真實感,引發出人物心靈深處的秘密,加深動作的意義,使表演變得真實可信,順暢自如。這種具體的、活生生的交流,是在表演上重要的依靠。”
在“活”的交流中,促使自己說出要說的話,展開有機的行動,產生相應的內心活動,使人物在舞臺上活起來。在這里可以總結道:演員進行的就是交流判斷的過程,而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觀眾所得出的結果,也就是人物關系的展現。
交流判斷在表演中的難點有哪些呢?
演員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創作上,簡單點來說就是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
首先表現在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的對象上,不能真正地在舞臺上行動起來,因而也就不可能在行動中去感受和真正地與同演者進行真實的交流。這種注意應該說是演員在舞臺上真實生活與行動的基礎,如果一個演員沒有這種在創作中的注意力,在舞臺上就不可能真實地去感覺和交流,當然也就不可能真實地去行動。無法展開真實與有機的交流。
其次,從上得知交流判斷是行動的五個過程之一,交流判斷的完整性,就是行動的原動力。態度和行動的方式方法是傳輸給對方的能量,如果態度發生了變化,那所傳遞的能量也會有所變化,從而就會改編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所以交流判斷的難點就在于態度的選擇。
有很多演員會將這種情感的流露變成一種情緒,就如同撒狗血一樣,有時會哭成為了這個行業的最高標準。原因就在于現在的社會就是這種情緒化的時代。
那該如何去找準態度呢?
首先不管是在臺下與導演進行對劇本分析的交流,還是在舞臺上自我的交流以及與對手的交流,這些都叫做交流。在舞臺上演員通過分析劇本中的角色的人物關系,時代背景,潛臺詞以及矛盾沖突點。然后在通過排練是第一自我更接近角色。最后通過在舞臺上的行動來把角色表現出來。只有通過在舞臺上演員之間的交流或演員與自己的交流的表現手法,才能引領觀眾進入規定情景,了解劇本的故事。雖然是在演劇中的角色并不是自己,生活在舞臺上而并非在生活中。但是人的情感,態度都是有依據可循的,要在其中找到人物的個性和共性。這就要求演員,一定要做到,內勁外松,內心的情感和交流就像閃電一樣敏銳,而體現方式就像生活一樣自然。
該如何怎樣提高舞臺上生活的交流判斷?
在舞臺上生活的進行“活”交流判斷,“活”的人物象。
通過在生活中對這些人或物的觀察、分析、記憶來提高自己在對角色的外部特征的塑造,來使自己的外部更接近角色而不是自己。這樣觀眾才會覺得真實。但是想演好一個角色僅僅只是外部特征模仿好了還遠遠不夠,還要對角色進行更深的交流,感受判斷更深層內部的潛臺詞,也就是專業術語的心理行動。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通過這些思想就會產生一些態度,人生五味雜陳。然后會通過大腦對這些情緒的分析判斷來產生上面提到的外部動作的交流判斷。所以說,想塑造好一個角色光有外部交流判斷還遠遠不夠。而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舞臺上最能表現內部動作情感的交流判斷,就是我們的五官,尤其是我們“心靈的窗戶”眼鏡。所以塑造人物展開行動的時候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去交流、去感受。這里也體現出了交流的兩個要求,持久與穩定。
生活中人們通過內部動作產生情感變化,再由內部情感作為支撐通過外部動作表現出來,最后構成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判斷。所以說,要表演好交流判斷就要通過觀察生活來提高自己,再來提高內部動作的情感支撐能力,最后通過內部動作的情感支撐來創造出生活自然的真實的外部動作去進行舞臺上的交流判斷。真實、有機的交流變為演員在創作中的一種本能。
交流的前提,必須是尊重和平等,從開始演出到結束,觀眾和演員所面對所有的一切,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尊重交流就是尊重戲劇這座殿堂,也是演員一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九重城與三字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2]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3]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稻草怎樣紡成金[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鮑迪(1989-).男,山東東營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助教,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戲劇袁演。